logo

《科普了,病理》│10.18 世界乳腺癌宣传日粉红关爱——乳腺癌防线:探·解·治

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10-18

“乳腺结节 = 要癌变?”“做穿刺 = 捅马蜂窝?”“治乳腺癌 = 切乳房?”谈起乳腺健康,不少姐妹脑子里总飘着这些 “恐怖猜想”, 正是10月18日世界乳腺癌宣传日,我们决定放送科学的乳腺癌防治知识,拆除这些“想当然” 的误区。下面就一起来关注这场乳腺健康的“暖心课”吧。

01
本期嘉宾


梁智勇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

朱庆莉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周易冬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02
本期看点


梁智勇:结节和增生其实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总体来说所有的肿瘤或者非肿瘤都可以是增生

周易冬: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结节

梁智勇:到底是什么是真正的肿瘤非真正的肿瘤就要聊到病理了大家现在喜欢去网络上搜形成的是片段的知识

周易冬:并不是每一个异常都需要把它搞清楚的人身上会有很多种毛病
接近一半的患者不需要做乳房切除临床特别依赖病理科给我们做出一个特别精准的HER2报告

朱庆莉:病理都是我们的金标准乳腺癌是可防可治的疾病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

03
重点内容


问题 1:结节、增生会变成癌吗?别自己吓自己

很多人一看到 “乳腺增生”“结节” 就慌了神,其实这两个词更像 “统称”——正常乳腺组织摸起来本就有颗粒感,增生是乳腺组织的常见状态,而结节可能是良性的纤维瘤、脂肪瘤,也可能是炎症后的疤痕,真正属于癌症的结节只是少数。

更关键的是:不是所有异常都需要 “打破砂锅问到底” 。如果医生通过手检(触摸结节的软硬度、活动度)、超声(观察边界是否规则、有无异常血流)判断结节大概率良性,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只有当无法排除恶性可能时,才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这里要记住:病理诊断是判断良恶性的 “金标准”。无论结节看起来 “像不像癌”,最终都要靠病理结果说话,别轻信网上的 “自测方法” 或自己的主观判断。

问题 2:筛查选超声还是钼靶?

不少人听说 “欧美用钼靶筛查乳腺癌”,就觉得自己也该跟风选钼靶,其实这忽略了人种差异 —— 欧美女性乳腺多为脂肪型,钼靶(低剂量乳腺 X 线)能清晰穿透,而中国女性大多体型偏瘦,超声反而更适合我们。

超声的优势很明显:没有辐射,价格亲民,能更清晰地分辨乳腺内的病灶,即使是年轻女性或需要定期复查的人群,也不用担心辐射累积的问题。对于有家族史、基因突变等高危人群,虽然国际上推荐磁共振检查,但考虑到费用和便利性,用超声定期筛查 “总比不查强”,能及时发现早期异常。

问题 3:穿刺会导致肿瘤转移吗?

“穿刺会不会把肿瘤捅破,导致癌细胞扩散?” 这是很多人抗拒穿刺的主要原因,专家直接给出明确答案:穿刺不会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从基础研究来看,穿刺取组织的过程不会破坏细胞完整性;从临床数据来看,大量案例也证明穿刺安全可靠。反而,穿刺是重要的 “术前诊断工具”—— 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或粗针(取 1.2-2 毫米组织)获取 3 条左右样本,能帮助医生提前判断肿瘤良恶性,确定是否需要手术、选择哪种手术方式,避免 “过度治疗” 或 “延误治疗”。

而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穿刺,并非所有乳腺异常都要做,不用盲目恐惧。

这些好消息,帮你放下对乳腺癌的恐惧

提到乳腺癌,很多人会觉得 “可怕”,但专家分享的数据让人安心:

国内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虽居前列,但5 年总生存率高达 96.5% (总生存指即使部分患者出现复发转移,仍能存活 5 年以上),5 年无病生存率 92.3% (无病生存指 5 年内不复发、不转移,正常生活);

近半数乳腺癌患者不用做乳房全切,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选择保乳手术,术后结合放疗、靶向治疗等,效果与全切相当,还能保留乳房外观;

淋巴结治疗更 “人性化”,通过 “前哨淋巴结活检”,若第一站淋巴结无转移,就不用清扫全部淋巴结,减少术后后遗症。

护好乳腺,记住这 3 件事

定期筛查别偷懒:普通女性首选超声检查,高危人群遵医嘱调整筛查频率,别等出现症状再检查;

别被 “碎片知识” 误导:网上搜的零散信息容易夸大风险,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避免焦虑;

相信现代医学:乳腺癌早已不是 “绝症”,早防、早筛、早治,很多患者术后能回归正常生活。

愿每个女性都能科学对待乳腺问题,远离焦虑,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视频链接:《科普了,病理》│10.18 世界乳腺癌宣传日粉红关爱——乳腺癌防线:探·解·治

梁智勇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健康中国行动

在线访谈

名医堂

名院风采

院长论坛

专题节目

2025CCHIO

药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