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从“千人一方”到“量身定制”,吴楠教授:精准治疗,是改写肺癌生存期的关键钥匙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1-27 10:37:20

当被诊断为晚期肺癌,是否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希望?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或许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答案。但如今,医学的进步正在悄然改写这一结局——肺癌治疗,正从一个“千人一方”的粗放时代,迈入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的精准新纪元。

在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CHTV)为“全球肺癌关注月”特别推出的《见证生命线》专题系列节目中,第三期便深入探讨了这一革命性的转变。节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二科主任医师吴楠教授,结合真实临床案例,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精准策略,为晚期肺癌患者打开长期生存的新通道。



从“分期”到“分型”:

精准治疗如何成为肺癌的“关键钥匙”


面对肺癌,传统的治疗决策高度依赖TNM分期系统——通过评估肿瘤大小、淋巴结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将患者划分为不同期别,从而制定治疗策略。这套体系沿用数十年,至今仍是临床基石。然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在节目中指出了一个关键局限:“同样分期、同样病理类型的患者,治疗结果和生存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从何而来?吴楠教授将核心原因指向了肿瘤的分子本质。他解释道,肺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集合。即便两位患者同被诊断为“III期肺腺癌”,他们肿瘤内部的驱动基因可能完全不同——有的由EGFR突变驱动,有的则由ALK或ROS1基因重排驱动。


“正是这些驱动基因的不同,导致了肿瘤行为的千差万别,也让治疗策略必须‘因人而异’。”吴楠教授强调。这一认知的突破,推动肺癌治疗从传统的“分期治疗”迈向了现代的“分子分型治疗”。


分子分型如何改变治疗实践?关键在于靶向药物的应用。吴楠教授介绍,当检测到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时,医生可以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能够精准抑制导致肿瘤生长的关键基因信号,如同‘精确制导’,直击要害。”


这种治疗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吴楠教授表示,精准治疗让医生能够为患者选择最可能有效的药物,避免了“试错”带来的时间浪费和身体损耗,使晚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从理想变为可实现的临床现实。这正是精准治疗被视为肺癌治疗“关键钥匙”的原因——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药物,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疗逻辑。


精准诊断:

洞察分子本质,指引治疗方向


要实现精准治疗,首先需要精准诊断。吴楠教授指出,现代肺癌的诊断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精密过程。


首先,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的形态与分期。随后,病理学诊断在显微镜下揭示肿瘤的“身份”——它究竟是属于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吴楠教授介绍,后者又可细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亚型,而每种亚型之下,还存在多达二十种以上的更精细分型。


然而,这仍不是终点。“在病理学基础上,我们现在必须向前再迈一步,进行分子分型。” 吴楠教授强调。分子病理诊断旨在探查驱动肿瘤生长的特定基因变异,如EGFR、ALK、ROS1、c-MET等。这份“基因蓝图”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向——是采用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或是其他方案。


吴楠教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75岁的患者,肿瘤巨大且侵犯上纵隔,与心脏发出的大血管贴的很近,传统手术方式切口多,创伤大、风险很高。但穿刺活检后的基因检测发现,其肿瘤不仅存在EGFR常见突变,还伴有一个c-MET跳突。基于这一精准诊断,医疗团队没有贸然手术,而是先行采用了针对这两个靶点的联合靶向药物治疗。


结果令人振奋。经过两个月治疗,肿瘤显著缩小,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变得清晰。最终,医生通过微创的胸腔镜手术成功将其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吴楠教授特别指出,术后对切除组织的基因检测显示,c-MET跳突已消失,这又为术后辅助治疗的精准选择提供了关键依据,生动体现了精准诊断贯穿治疗全程的动态指导价值。


精准施治:

微创技术与新辅助治疗的合力


诊断明确后,现代肺癌治疗拥有了更多“精准出击”的武器。吴楠教授重点介绍了两种核心手段:微创手术与新辅助治疗,它们共同提升了治疗效果并改善了患者体验。


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微创手术已成为主流。针对患者对“能否切干净”的担忧,吴楠教授明确表示,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微创手术在淋巴结清扫质量和肿瘤根治效果上不逊于传统开胸手术,同时在术后疼痛、并发症控制、住院时间和肺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介绍,如今一台标准的微创肺叶切除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可缩短至三到四天,极大提升了康复期的生活质量。


而对于一些初期难以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新辅助治疗则提供了新的可能。吴楠教授解释道,新辅助治疗即在手术前进行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其主要目标是为患者实现降期——使原发肿瘤缩小、转移淋巴结消退,从而将“不可切除”或“边界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切除”。


吴楠教授曾遇到一位患者,其肿瘤直径较大,已侵犯心包,且下肺静脉完全被包埋,手术难度极高。经过四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退缩极为明显。最终,在心外科团队的协同下,他们成功完成了根治性切除。“这位患者在我们门诊复查,已经健康生活了近五年。” 吴楠教授说。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新辅助治疗创造手术机会的强大能力,也揭示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在攻克复杂肺癌中的决定性作用。


精准预测:

预见未来,优化全程管理


现代肺癌治疗的目标,不仅在于消除眼前的病灶,更在于科学地预测未来,实现对疾病的全程把控。吴楠教授指出,传统的预测模型主要依赖于病理报告中的分化程度等指标,但这种方式存在局限。


他以低分化腺癌为例解释道,目前国际指南将高危亚型占比超过20%的病例归类为高风险,“但从20%到100%是一个很大的区间,其中患者的实际复发风险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相对粗犷的划分,难以满足真正个体化预后判断的需求。


正是这种局限,推动了预测模型向分子分型的纵深发展。吴楠教授介绍,通过整合基因组学、甲基化组学、转录组学等多模态分子数据,可以对传统病理学认为的高危人群进行更精细的再分层。“我们能够识别出其中预后更差或更好的亚组,并了解其独特的分子特征。”


这种精准预测直接指导着治疗决策。吴楠教授表示,不同分子特征的患者对现有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预测效果不佳的患者,未来的治疗方向将更加明确——可能转向个体化肿瘤疫苗、抗体药物偶联物或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疗法。预测,正真正成为临床决策的“前瞻指南”。


迈向未来:肺癌诊疗的新篇章


从依赖分期的宏观判断,到洞察分子本质的微观分型;从创伤巨大的传统手术,到精准微创与创新药物的联合应用;从经验性的预后估计,到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科学预测——肺癌的诊疗范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回顾全程,吴楠教授的分享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现代肺癌治疗的全景图:它以精准诊断为起点,以精准治疗为核心手段,以精准预测为管理延伸,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准医疗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是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与全程化管理的先进理念。


随着国产创新药物的蓬勃发展和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肺癌治疗的选择将日益丰富,路径将越发精准。科学防治,满怀希望,肺癌正逐渐从一个令人恐惧的“绝症”,转变为一种可防、可治、甚至可与共存的慢性疾病。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视频链接从“千人一方”到“量身定制”,吴楠教授:精准治疗,是改写肺癌生存期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