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仅是体重数字的增加,更是儿童性早熟的隐形推手。”
近年来,全球儿童肥胖率以令人担忧的速度攀升。数据显示,中国男孩肥胖率从1990年的1.3%猛增至15.2%,这一增长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性早熟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为什么肥胖会成为性早熟的“催化剂”?
CHTV《健康中国行动》名医科普系列访谈中邀请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主任医师赵云静、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连群、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中心主任医师刘慧娟、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中心党总支部书记王城等就儿童肥胖与性早熟话题展开讨论。
“2022年,全球儿童与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已经是1990年的四倍。”郭盛教授透露了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1975年,全球5到19岁男性女性儿童肥胖人数分别是600万和500万……但到2016年,男性女性儿童肥胖人数已分别增长到7500万和5000万。”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情况。郭盛教授介绍:“20世纪80年代,儿童肥胖在中国尚未形成流行……但从90年代开始,儿童肥胖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他指出,根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到17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生率约为7.9%。
“而在1982年,我国7岁到17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仅为0.2%。”郭盛
教授补充道,“《柳叶刀》报道显示,2022年,中国女孩肥胖率从1990年的0.6%上升至7.7%,男孩肥胖率从1.3%上升至15.2%。”
儿童肥胖已从一个单纯的健康问题,演变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
赵云静教授表示,随着儿童肥胖率逐年升高,青春期启动的年龄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性早熟的发病率却在逐年升高。连群教授进一步解释,性早熟本质是青春期发育的提前出现。据统计,国内性早熟总发病率达0.43%,其中营养是影响性发育的重要调控因素。
“随着儿童肥胖发病率逐年攀升,儿童肥胖已成为中枢性性早熟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连群教授强调,“儿童肥胖与性早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这种关系在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脂肪因子干扰: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会合成多种脂肪因子和炎症介质,可能干扰下丘脑神经元正常功能。“瘦素是最早被发现,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赵云静教授解释,“在肥胖情况下,脂肪细胞合成更多瘦素……瘦素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会增加垂体合成黄体生成素,使黄体生成素脉冲频率增加、水平升高,导致青春期提前启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用:赵云静教授指出:“在肥胖情况下,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下降,但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上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可能与性激素相互作用,影响性腺发育和功能。
胰岛素抵抗:肥胖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长期高胰岛素水平对垂体-性腺轴有刺激作用。赵云静教授特别指出:“高胰岛素血症会提高体内芳香化酶活性,而芳香化酶促使血清睾酮向雌激素转化,这种情况下,睾酮向雌激素转化增多,雌激素水平增高,就会促进乳房发育,同时加速骨龄增长。”
刘慧娟教授指出,肥胖女童随着体重指数增加,体内性激素分泌水平也会升高,这与中枢性性早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对于男童,王成教授表示,情况更为复杂。“对于男童,肥胖与中枢性性早熟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
王成教授介绍:“研究表明,与正常体重男童对比,超重和肥胖男童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分别平均提前3.1个月和3.5个月。BMI(体重指数,单位:kg/m²)每增加 5 kg/m²,男童进入青春期时间将提前5.1个月。”
但也存在不同研究结果:“也有研究显示,BMI高的男童与BMI低的男童相比,在11岁半时仍然处于青春期前的概率反而增加。”王成教授表示,“这可能源于对男童青春期发育及相关因素研究有限,对照样本量偏小。”
面对儿童肥胖与性早熟相互交织的挑战,单一的干预或预防已不足够,必须建立“防治结合”的综合体系。这不仅需要家长把握关键的治疗时机,更需要将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构筑起一道贯穿始终的健康防线。
连群教授指出了干预的关键时机:“目前国内外指南普遍认为,对于中枢性性早熟,最好在6岁前开始GnRH治疗。”她强调,6至8岁开始治疗对身高仍有获益,但若拖到8岁以后,对最终身高的改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因此,当女孩在7岁半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及时寻求专业评估至关重要。
刘慧娟教授补充了需要启动医疗干预的具体指征,包括:对成年身高造成显著影响;引发明显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由特定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所导致;以及性发育进程异常快速的情况。
有效的干预始于科学地预防。王成教授提出的策略为家庭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
饮食与运动是基石:提供全谷类、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同时保证每日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
规避环境风险:减少含激素食品的摄入,避免使用含有激素干扰物的塑料制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2024年7月,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创新性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
校园环境整治成为重点。南昌市出台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明确要求“校园及周边500米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山西省则部署推进“儿童青少年科学减重计划”,提出5方面任务指标,包括“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在基线基础上,年均增幅下降20%”。
该计划还旨在构建“学生—家庭—学校—医疗”四位一体的健康体重管理模式。
正如郭盛教授所言:“性早熟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治策略也必须是多维度的。将专业的医疗干预节点,与前移的健康生活防线无缝衔接,形成闭环管理,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参考资料:
https://medical.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2/370325.shtm
https://jkzg.cpdrc.org.cn/show/3523.html
http://scgbds.cn/popular_scienceinfo/31048.html
https://ptsb.pingtan.gov.cn/2025/20250818/20250818_007/20250818_007_2.htm
http://mrdx.cn/h5/mrdx/content/20240723/Articel07005GN.htm
https://news.ifeng.com/c/8jmQ9fRB7GV?ch=ttsearch
https://www.shanxi.gov.cn/ywdt/sxyw/202504/t20250402_9801074.shtml
https://m.chinadevelopment.com.cn/?s=index/article/id/1938495/url/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sh/2025/0401/19384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