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改革新路径:宁国市推进强基工程打造健康中国样本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1-13 21:13:07
在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背景下,安徽宁国市——这座兼具皖南山区地理特征与工业城市发展特质的县级市,在基层医疗改革的道路上勇敢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建设紧密型医共体、优化“1+3+5+N”城乡急救网络、创新转诊“白名单”机制、筑牢职业健康防护网等举措,宁国市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破解了山区就医难、工业城市职业健康保障等特殊难题,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宁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宁国市注重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将医疗资源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医院覆盖到园区,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实现着“人民健康至上”的发展理念。
在国家《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的当下,安徽宁国市——这座位于皖南山区、拥有400余家工业企业的县级市,正以实打实的基层探索,书写一份属于基层的现代化答卷。
山水环抱、村镇交错的宁国,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称。这里既有70%的城镇化率,也有分布在群山深处的散居人口;既有工业集群带来的7.5万制造业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防控挑战,也有皖南川藏线年超500万人次游客的突发急救需求。正是在这样一个地理复杂、需求多元的区域,宁国市以“两包三单六贯通”为建设路径,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让群众“15分钟可达最近医疗点”“农村30分钟急救圈”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202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称《强基方案》),明确到2030年要实现基层医疗服务均质化、分级诊疗体系成熟定型。方案要求各地“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宁国市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作为工业型县级市,宁国既面临山区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难题,也肩负着保障制造业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当地以“体系重构”思维打破医疗资源行政壁垒,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同时将职业健康保障纳入医共体建设核心内容。通过强化急救体系、健全转诊机制、建设村医团队、发展特色专科、推进智慧医疗等综合举措,宁国在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服务延伸等多个维度取得显著成效。
《强基方案》提出,要完善县区急救体系、健全应急体系、推动巡回医疗服务全覆盖。宁国市以此为指引,围绕“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构建急救圈,创新打造“1+3+5+N”立体化生命网络——以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1个核心,市中医院、健民医院、骨科医院为3个分中心,在港口、方塘、仙霞、中溪、甲路布局5个院前急救点,联动N个村级急救网络,实现全域急救无死角。
5个医疗次中心各有侧重:港口站点承担化工园区职业伤害应急救治,方塘设立“景区生命快线”构建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仙霞针对6-9月蜂蜇伤、9月山核桃采摘季意外伤害建立季节性防护机制,中溪、梅林聚焦工业重镇职业健康应急保障,甲路填补西部山区急救空白。2025年1-10月,五大急救点累计出车995次,救治患者1591例,主要涵盖脑梗、中毒、外伤等突发疾病;农村院前急救平均到达时间缩短至14分22秒,较此前缩短18分钟。
“每年暑期和11月底是皖南川藏线旅游高峰,以前陆上救援单程要2小时,现在开通水面快艇救援通道,半小时就能抵达现场。”方塘乡卫生院院长李冬介绍。2025年9月,仙霞农村急救点接到毒蜂蜇伤求助,120救护车8分钟内到达,成功处置患者血压下降、抽搐等严重过敏反应;台风“利奇马”期间,“空中120”直升机与地面救援协同,高效转运受困群众,彰显了立体急救体系的实战价值。
宁国市卫健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人财物统管和双向流动机制,实现 “资源统筹、物资直达、专家下沉”。每个急救点标配3名医师、3名护士和1名司机,医护人员需持急诊急救岗位培训合格证上岗;救护车配备20种急救设备和30余种急救药品,呼吸机、除颤仪、“心梗一包药”等实现统一调配,急救响应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宁国的急救体系建设,不仅在设备配置和响应速度上实现跨越,更在体系运行上实现协同。县级医院专家每月下沉指导,基层医护每周到牵头医院跟班实训,县乡村三级形成常态化联动,真正织密了基层救治“安全网”。
《强基方案》强调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要求强化县域医共体内的协同帮扶。宁国市人民医院创新设立的会诊转诊服务中心,为破解“转诊难、衔接难、费用高”等老问题提供了样本。
2024年起,宁国市建立转诊“白名单”制度,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0余家长三角及省内优质医院纳入合作网络,其中半数医院实现全院科室开放协作。“患者想找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我们能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对接,由对方医院主动联系患者预留床位,避免跑冤枉路。”宁国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凌峰举例说。
中心推出三项核心举措:强化沟通引导适宜患者留本地就医;以量换价开通绿色通道,缩短就诊等待时间;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患者完成核心治疗后转回本地康复,避免优质资源占用。同时,中心还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备案代办、就医指导等五大服务功能,解决患者“看不了、治不好、回不去、信息不对称”的痛点。
患者尹女士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通过绿色通道她在本地接受了上海市肺科医院专家的手术。“真不敢相信,在家门口就能让上海的专家做手术,免去了奔波大城市的辛苦。” 尹女士家属感慨道。
2025年1-9月,宁国市医共体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90.21%,开展远程心电诊断4532人次、远程影像诊断10255人次。这种模式有效应对了县级医院患者“虹吸”困境,实现了患者、医院、医保三方共赢。
凌峰表示:“转诊‘白名单’制度不仅优化了患者就医体验,也让县级医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枢纽医院’。患者‘上得去、下得来’,县域医疗体系的闭环在实践中逐渐成型。”
《强基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乡聘村用”“双向流动”“大学生村医专项”等政策。宁国市创新推出的“乡医ATTENDING诊疗组”模式,以及“乡聘村用”机制,成为破解基层人才困境的关键举措。
在宁墩镇南阳村卫生室,由执业护士何楠,全科医生程方、施继峰,公卫医生陶娜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承担着600余户家庭的健康管理任务。每周两天在村卫生室出诊的程方,已经扎根基层6年,每次能接诊三四十名村民。陶娜是一名刚毕业一年的定向培养大学生,生在长在南阳村,作为这个村的村医很有归属感。这支团队推行“24 小时健康联系卡”“健康唠嗑心理疏导”服务,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心理的全周期管理闭环。
2025 年初,该团队入户途中突遇交通事故,第一时间实施现场急救、协调转运,展现了专业应急能力;平日里,他们为孤寡老人送药测压、深入山区巡诊,用“需求必达”让健康服务“上门到家”。
宁墩中心卫生院院长许道辉介绍,宁国通过大学生村医培养计划,将村级公卫服务收归乡镇分院统一提供,实现服务标准化。“市人民医院每年多次培训基层医生,还在完善编制和养老保障,加上健康签约服务收入,医生待遇越来越好,留人的‘硬条件’越来越足。” 目前全市已形成5支“乡医诊疗组”,依托远程会诊系统实现村医与专家“云端共诊”。
宁国市卫健委医政科科长朱越友补充,当地还在基层推行慢病(高血压、2 型糖尿病)基本用药免费政策,医共体中心药房向基层开放,乡镇卫生院慢性病药品平均配备185个品种,与牵头医院药品品规重合度达70.2%,有效降低群众负担。
这一模式解决了村医队伍 “留不住、带不动” 的老难题。越来越多青年医生像程方、陶娜一样,在乡村找到职业价值,让基层医疗有了可持续的“人力保障”。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强基方案》中推动基层服务体系均质化的核心举措之一。宁国市以 “两包三单六贯通” 为路径,以“强龙头、筑网底、通机制”为抓手,推动医共体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资源统筹、管理一体、服务贯通。
宁国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大牵头医院,为四个医疗次中心和五个急救点量身定制专科发展方向。西津分院成立视光中心,门诊量增长15%;港口分院加挂“宣城宁国化工园区医疗应急救援中心”牌子,针对园区特点设立疼痛科、骨科特色专科,今年以来疼痛科已服务1500余人次;市人民医院还选派骨科骨干担任港口分院副院长,升级手术室并新增骨科C臂机。
作为工业型县级市,宁国将职业健康纳入医共体建设重点。当地深入428家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培训,276家企业完成生产线升级,410家企业新增防尘排毒降噪设施1700余套,总投入超4亿元。自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以来,累计开展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22.7万人次,2025年重点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率达95%。
“我们结合园区发展阶段动态调整帮扶重点,建设期侧重骨科、疼痛科,投产运营后重点准备急救路径与解毒药品。” 凌峰介绍,港口分院还与企业共建健康驿站,服务从职业健康拓展到慢性病管理,同时邀请市医院妇科专家定期坐诊,满足外来务工家庭需求。
宁国市还同步推进中医药基层推广,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立中医馆,部分村卫生室配备中医适宜技术设备,逐步形成“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医防融合”的基层服务体系。
宣城市卫健委体改科负责人张进表示,宁国正推进所有乡镇卫生院法人代表由牵头医院负责人担任,打破层级壁垒,下一步应继续深化“纵向整合、横向协同、机制联动、智能赋能”改革。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不仅是硬件建设,更是一场体制机制的深层变革。宁国市在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激励政策、推进数智化管理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目前,当地已实现县域医共体财务、人力、医保、信息四大中心统一管理,建立“县管乡用”动态调整机制和“合理流动”双向互通机制,打破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壁垒。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与服务质量挂钩,基层医护定期到牵头医院轮训,牵头医院专家下沉指导常态化。
数智化建设持续赋能,基层机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与县级医院互通共享,居民可通过手机应用实现预约、转诊、慢病随访全流程数字化服务;AI智能电话定期回访慢性病患者,引导自我健康管理,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近期召开的宁国市卫生资源布局暨“十五五”卫生规划研讨会上,宁国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国在基层人才稳定性、医保支付机制、信息系统兼容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将探索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推动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加快建设基层数据监管体系。
从皖南群山到长三角一体化前沿,从山区散居群众到工业园区职工,宁国的探索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只有扎实推进基层强基,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宁国的实践,既是国家强基工程精神的地方化表达,也是县域医改深化阶段的现实样本。“1+3+5+N” 急救体系的全域覆盖、转诊“白名单”的规范高效、“乡医诊疗组”的扎根生长、医共体与职业健康的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了基层医疗体系的现代化画像。
这座山城的探索,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