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隐匿的风险——被忽视的维生素D与老年糖尿病管理盲区

来源:医学论坛网2025-10-27 18:16:43

在老年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通常占据着临床医生的关注中心。然而,一个隐匿却广泛存在的风险因素——维生素D缺乏,却常常被忽略于视野之外。随着研究深入,维生素D的角色早已超越了传统的骨骼健康范畴,其在糖代谢调控与免疫功能中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一环。尤其在机体功能自然衰退的老年群体中,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显著增加了血糖控制难度及感染风险,为临床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识别并干预这一风险,对于改善患者结局至关重要。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特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王越晖教授,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深入阐释维生素D在老年糖尿病管理中的临床意义、风险评估及个体化补充策略,为日常诊疗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01
维生素D缺乏的普遍性与非骨骼系统风险:
基层筛查不可忽视
王越晖教授指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群体中,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这一高发态势是老年生理衰减与疾病因素叠加的结果。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显著下降,加之户外活动减少,导致内源性生成不足。同时,增龄带来的肾脏功能减退,使得维生素D活化为高效形式1,25-(OH)₂D₃的关键步骤受阻。此外,糖尿病本身的代谢紊乱也可能干扰维生素D的利用,共同导致了其严重缺乏的状态。
维生素D通过与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如胰腺β细胞、免疫细胞)上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广泛的生理效应。其缺乏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骨质疏松。
首先,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可能加剧血糖代谢紊乱。王越晖教授强调,维生素D缺乏会进一步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波动性更大。从机制上看,活性维生素D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同时对胰腺β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缺乏状态下,这些积极作用减弱,从而加剧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管并发症等长期风险。
其次,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还可能削弱老年人群免疫防御能力。老年人本身存在“免疫衰老”,而维生素D是免疫细胞正常活化和功能调节的关键要素。王越晖教授解释,维生素D缺乏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呼吸道与泌尿系的感染,且恢复周期更长。其机制在于,维生素D能促进巨噬细胞产生抗菌肽,并调节T细胞功能,缺乏将直接导致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图:巨噬细胞吞没细菌
鉴于维生素D缺乏的普遍性与严重后果,被动等待出现症状远非上策。王越晖教授建议,应将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常规评估项目。这对于合并肥胖、慢性肾脏病、或已有肌力下降迹象的高危患者尤为重要。主动筛查是打破恶性循环、实现有效干预的首要前提,也是老年糖尿病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02
精准施策: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
维生素D个体化补充方案
当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遭遇肌少症,其衰弱、跌倒和失能的风险将成倍增加。王越晖教授明确指出:“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是合并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
维生素D与肌少症的关联机制深远。肌肉组织中广泛存在维生素D受体(VDR)。活性维生素D通过与VDR结合,不仅可调控肌细胞内钙稳态以维持正常的收缩功能,还能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信号通路,促进肌蛋白合成。同时,维生素D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与增龄和糖尿病相关的慢性炎症状态对肌肉的分解代谢影响。因此,缺乏维生素D将直接导致肌力下降、肌肉质量减少与身体功能衰退。
精准评估是实施个体化补充的前提。王越晖教授建议,临床评估应结合生物标志与功能指标,进行双重分层:
血清水平分级:依据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可分为严重缺乏(<10 ng/mL)、缺乏(10~20 ng/mL)和不足(20~30 ng/mL)。这是决定补充剂量的核心依据。
肌少症风险评估:简易的体能测试极具参考价值。王越晖教授指出,若女性握力<20公斤、男性<30公斤,或步速小于0.8米/秒,则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或已是重度肌少症,更应该提高其补充目标。
基于上述评估,王越晖教授提出了分阶段的补充策略:
纠正期(达标治疗):目标是在4-8周内将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提升至30 ng/mL以上。此阶段推荐每日补充1500~2000 IU的维生素D。
维持期(长期管理):达标后,需长期将水平维持在30~50 ng/mL的理想范围。维持剂量通常为每日600~800 IU。王越晖教授建议优选维生素D3,因为其生物利用度高于维生素D2,能确保维持效果。

对于特殊人群,方案需灵活调整。王越晖教授提示,对于年龄≥80岁(吸收差)、日晒时间极少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的患者,应考虑在常规剂量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充剂量,以确保疗效。
03
安全护航:
多重用药下的维生素D补充实践要点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情况普遍。在此背景下补充维生素D,必须审慎评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王越晖教授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她特别关注维生素D与以下几类常用药物的影响:
影响吸收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抑制肠道对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胆汁酸螯合剂(如某些降脂药)会在肠道内与维生素D结合,阻碍其吸收。对于后者,王越晖教授建议两种药物服用间隔两个小时左右。
加速代谢的药物: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抗结核药(利福平),它们会诱导肝药酶活性,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代谢,从而导致其缺乏。王越晖教授强调,应该定期监测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增加补充剂量。
增加高钙血症风险的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王越晖教授提醒,与普通维生素D相比,活性制剂虽然起效快,但有增加高钙血症的风险,需遵医嘱使用。
为系统保障用药安全,王越晖教授总结了“安全补充五步法”:
先评估,再补充:补充前必须检测患者基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缺乏程度决定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剂型选择,安全优先:优先选择安全性更高的普通维生素D3(胆钙化醇)。除非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无法活化普通维生素D,否则不首选活性维生素D。
全面告知用药史:叮嘱患者就诊时提供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及保健品,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相互作用风险。
定期监测,动态调整:补充期间,应每3-6个月复查血清25-羟维生素D和血钙水平,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剂量。
优化服用方式: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建议随餐服用,尤其是与含有脂肪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同服,可显著提高其吸收率。同时,为避免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间隔半小时以上服用是稳妥之举。
最后,王越晖教授特别提醒:应告知患者警惕高钙血症的早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乏力、多尿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这份细致入微的提醒,正是将临床安全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
结语:从认知到实践
——构建老年维生素D管理的临床闭环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维生素D管理,绝非简单的“开药补充”,而是一个贯穿“评估-干预-监测”全程的临床闭环。从识别其在糖代谢与免疫调节中的核心作用,到针对肌少症风险的精准分层与补充,再到多重用药环境下的安全监控,每一步都体现着个体化医疗的理念。
维生素D受体在全身多组织器官的广泛分布,决定了其生理功能的系统性。将维生素D水平监测与管理纳入老年糖尿病的常规随访体系,是实现从“降糖”到“改善整体预后”这一现代糖尿病管理理念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血糖控制,更能增强患者免疫力、维护肌肉功能,最终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是实现老年共病精细化管理的切实举措。
专家介绍

王越晖 教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科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吉林省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西)吉林分中心负责人
海南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海南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
海南围产专业委员会委员
海南医师协会微创委员
海南中西医结合分会盆底学会委员
海南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脏器康复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老年医学分会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健康医学传播分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副主编

来源:医学论坛网
图源:包图网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