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促进放射医学技术应用落地,降低医疗门槛专家访谈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23 21:08:48

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疗体系的“眼睛”,其中放射医学技术涵盖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手段,为疾病筛查、诊断、治疗评估及随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促进放射医学技术应用落地,降低医疗服务门槛”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面临设备与人才不匹配、区域医疗资源失衡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高质量放射医学服务惠及更多群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胡红杰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主持)陈绪珠,应邀做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主办的健康中国行动报道特别节目《医学影像专访:促进应用落地 降低医疗门槛》,围绕放射技术基层推广挑战、降低医疗门槛、人才培养及影像设备价值等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放射医学技术基层推广的核心挑战



基层放射医学技术推广的首要瓶颈是人才匮乏。胡红杰主任表示,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投入增加,数字化X线摄影(DR)、CT等设备快速落地,但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放射医学人才需经过“5年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具备基础诊疗能力,成长为能开展高精尖技术的医师,还需5-15年临床积累,总周期长达20-25年。这种“长周期投入”与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尖锐矛盾,直接制约了基层放射人才的队伍建设。一些基层医院虽配备先进放射设备,却因招不到专业医师,仅能开展基础检查,无法满足大病不出县的诊疗需求。


此外,当前还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胡主任指出,放射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检查科室,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部分临床医生对不同放射技术的优劣势掌握不足,存在检查过度或检查不足的问题——如普通感冒患者被建议做CT检查,骨折患者未优先选择X线检查就直接进行MRI检查,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可能增加患者辐射暴露风险。同时,基层群众对放射技术认知存在偏差,或过度担忧辐射危害,或忽视检查必要性,进一步影响技术合理应用。


通过放射医学技术降低医疗门槛



针对基层人才短缺与地理距离带来的医疗壁垒,远程放射医疗或将成为重要解决方案。胡红杰主任所在的邵逸夫医院已搭建远程帮扶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杭州专家对舟山、新疆等偏远地区医院的远程阅片、设备操作指导及介入手术支持。这种模式不仅让基层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就能获得优质放射诊断服务,还能通过“传帮带”提升当地医师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帮扶”。


陈绪珠教授也提到,移动式、车载式放射设备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放射技术服务范围。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车载CT可直接前往急救现场或偏远地区,为无法转运的重症患者提供即时检查,减少因“转运延迟”导致的诊疗延误,从空间维度有效降低医疗门槛。


此外,不同放射设备性能与适用场景差异显著,合理配置是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结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实践,陈主任解释了“按急诊与平诊需求、学科特色配置设备”的原则:急诊场景中,X线与CT检查需求最高,因此将这两类设备与急诊科“物理距离最小化”,实现科室融合,大幅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MRI设备因空间要求高、急诊需求少,布局在放射科本部,兼顾平诊需求与设备维护效率。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陈主任认为,DR设备因“普及性高、检查快速、价格低廉”的优势,是疾病筛查的理想选择。DR能清晰呈现疾病全貌,可对患者进行初步分流——若DR检查明确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可直接在基层治疗;若需进一步诊断,再转诊至上级医院做CT或MRI检查,避免盲目转诊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患者经济负担增加。


政策保障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在推动放射医学技术应用落地过程中,政策与法规支持至关重要。胡主任认为当前放射医学技术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影像检查费包含阅片费”的定价模式,未单独认可放射医师的阅片劳动价值,导致放射科人才积极性受挫。他建议,政策层面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优化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单独设立“阅片费”,体现放射医师专业价值;二是加大对基层放射医学设备更新的补贴力度,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三是完善远程医疗政策支持,明确远程阅片、远程指导的收费标准与责任划分,推动远程放射医疗规范化发展。


针对放射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的问题,可以构建“分层培养、精准对接”的体系。一方面,高等医学院校需加强放射医学专业建设,扩大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为行业储备基础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进修”模式提升基层医师能力——如邵逸夫医院接收基层医师进修,以“理论授课+临床实操”的方式,培训基层医师掌握DR操作、基础阅片等技能。


DR设备价值与放射技术的公平性作用



作为基础影像检查设备,DR在基层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访谈中,胡主任提供了一些数字,邵逸夫医院每日约4000例放射检查中,DR检查占比达25%(约1000例),主要用于骨折筛查、胸部基础病变诊断等场景。普通骨折患者通过DR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无需动用CT或MRI,既降低医疗成本,又减少患者辐射暴露。


陈主任强调,DR设备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的特性,完美匹配了基层医疗机构疾病筛查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DR设备结合,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AI辅助诊断系统可帮助基层医师快速识别肺结节、骨折等病变,弥补基层人才技术短板,提升诊断准确率,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质量影像诊断服务。


在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方面,放射医学技术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小型化、移动式放射设备(如急诊小型MRI、车载CT)的普及,让偏远地区、急救现场的患者能及时获得检查服务,打破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地理限制。车载CT可深入乡村地区开展肺癌筛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早期筛查机会,避免因就医不便导致的疾病延误风险。


在疾病筛查阶段,DR、乳腺钼靶等设备可在基层开展大规模筛查,让不同地区群众均能获得早期诊断机会;治疗评估阶段,CT、MRI的精准成像,帮助不同经济水平患者获得个体化治疗方案;随访阶段,远程阅片技术让偏远地区患者无需往返大城市,即可完成疗效评估,真正实现“医疗服务无差别”。


展望与结论


展望未来,两位专家指出,“智能化、微创化、融合化”不仅是技术潮流,更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正推动放射科从传统的“辅助诊断”部门向未来的“诊疗核心”枢纽转变。这一转变将从根本上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通过技术优势弥补地域和人才差距,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医疗门槛,重塑以精准和可及性为特征的医疗新格局。


视频链接:促进放射医学技术应用落地,降低医疗门槛专家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