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十月粉红丝带飘扬!把乳腺癌拦在门外——世界乳腺癌月·系列第一篇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14 19:52:28

当十月的风染上秋意,一缕缕温柔的“粉红丝带”也悄然系满全球。从巴黎埃菲尔铁塔的温情粉饰,到世界各地无数的地标与海报,一抹抹醒目的粉红被同步点亮。这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共同行动——我们共同迎来了“世界乳腺癌防治月”,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粉红丝带月”。


图源:Wikimedia Commons(左)、PICRYL(右上)、NARA & DVIDS Public Domain Archive(右下)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约43万例,死亡12万例,平均每76秒就有1位女性确诊,每2分钟就有1位女性因乳腺癌离世。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前10年左右,35岁后发病率显著上升,45-55岁进入高发期。但请别害怕,多项研究证实:通过精准防控,乳腺癌风险最高可降低60%!


这条象征着关爱与希望的粉色丝带,自1992年诞生以来,就一直陪伴着女性对抗乳腺癌这一“健康杀手”。如今,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了解它的成因、识别风险、做好预防,是每个家庭守护健康的必修课。



#1

图片

乳腺癌因何而来?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要有效预防,首先需要科学地理解:乳腺癌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遗传、激素、生活方式与环境等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理解为身体内一场复杂的“失衡”,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疾病。下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关键风险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打破了“遗传即宿命”的误区,凸显了后天可控因素的重要性:



1.遗传因素:我们无法选择的“生命底色”

遗传是重要的内在风险,但并非绝对命运。

基因突变:BRCA1/2是最明确的遗传风险因子,携带者终生发病风险可显著增高。此外,2025年研究也提示,PALB2、CHEK2等基因的联合突变会叠加风险。

家族史: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中如有1人患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8倍;若有2人及以上,风险则升至3.5倍。

2.激素与生育因素:贯穿女性一生的“生命节律”

雌激素是乳腺细胞生长的“指令”,长期过高的暴露水平是核心风险。

内源性激素: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意味着身体自然分泌雌激素的时间更长。

生育选择:首次生育年龄≥35岁或从未生育,可能会增加乳腺细胞在未经历成熟分化下的暴露机会。

外源性激素:长期(≥5年)服用某些更年期激素替代药物或因病长期使用激素,也会增加风险。

3.生活与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掌控的“后天选择”

这部分是预防策略的主战场,绝大多数因素可以通过主动调整来改善。

肥胖:绝经后女性BMI≥28kg/m²时,风险可升高56%。脂肪组织,尤其是腹部脂肪,会成为雌激素的“额外工厂”。

饮酒:每日饮酒≥20g(约1两白酒),风险升高32%。酒精会干扰肝脏代谢雌激素,并直接损伤乳腺细胞DNA。

辐射暴露: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风险会显著升高,因辐射会直接破坏细胞遗传物质。

久坐不动:每周运动时间<3小时,风险升高18%。缺乏运动会导致代谢减缓、体脂堆积,间接推高激素水平。

了解以上风险因素后,一个核心问题是:我属于需要特别关注的高危人群吗?

根据《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女性,被定义为高危人群,需要提高警惕并加强健康管理:

明确的遗传背景:携带BRCA1/2、PALB2等致病基因突变;或有明确的家族史(如一级亲属50岁前患病,或二级亲属中有多人患病)。

特定的病史:既往乳腺活检证实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导管原位癌

长期的激素暴露:综合初潮早、绝经晚、生育晚、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等多重因素。

显著的不良生活习惯:绝经后肥胖(BMI≥28且腰围≥85cm)、长期每日饮酒、以及极度缺乏运动。

目前,国内多数三甲医院已引入“乳腺癌风险评估表”,通过输入您的年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关键信息,可以量化计算出未来5年的发病概率。当评估结果>1.67%时,可视为“提醒线”。若您符合上述条件,不必恐慌,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预防,可使发病风险有效降低。


#2

图片

生活方式干预:

最基础也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生活方式调整是所有预防措施的基础,无需依赖药物或医疗设备,一般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1.抗阻运动:激活身体“抗癌机制”

《乳腺癌研究和治疗》发表的交叉试验证实,抗阻运动能直接调节体内抗癌因子水平,是预防乳腺癌的“高效运动方式”。

具体怎么做:无需专业器械,在家就能开展。推荐动作包括哑铃卧推(可用1kg哑铃或装满水的500ml矿泉水瓶)、弹力带扩胸、靠墙静蹲,每个动作做3组,每组10-12次,每周2-3次。对上班族来说,可利用午休时间做10分钟弹力带训练,下班前做5分钟靠墙静蹲,碎片化时间也能积累健康收益。


2.体重管理:绝经后女性的“重点任务”

2025年《中国肥胖防治指南》明确,绝经后女性体重管理是乳腺癌预防的核心措施之一。

科学减重建议:

饮食:每日热量摄入控制在1500-1800千卡,减少高糖、高脂、高油食物,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蔬菜(每日300-500g)、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摄入;

运动:除抗阻运动外,每周增加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可分次完成;

监测:每周固定时间称重,避免体重波动过大,若减重困难,可咨询营养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3.饮食调整:吃对食物,给乳腺“保护”

饮食与乳腺癌风险密切相关,2025年《营养与癌症》期刊总结了明确的“防癌饮食清单”:

推荐吃的食物:

豆制品:每日摄入200g豆制品(如1杯200ml豆浆+1块100g豆腐),大豆异黄酮能双向调节雌激素水平,当体内雌激素过高时,可抑制雌激素受体活性,降低乳腺细胞增殖风险,研究显示长期坚持可使乳腺癌风险降低15%;

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甘蓝、羽衣甘蓝,每周吃3-5次,每次200g,这类蔬菜含有的萝卜硫素能促进致癌物代谢,减少乳腺细胞DNA损伤;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蛋黄、牛奶,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建议≥600IU,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是充足者的2.3倍,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乳腺细胞微环境。

需要少吃的食物:

酒精:尽量不饮酒,若无法避免,每日酒精摄入量≤10g(约1小杯红酒),且每周饮酒不超过3次;

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火腿,每月食用不超过1次,这类食物含有的亚硝酸盐会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

高糖饮料:如可乐、奶茶,每日摄入量≤200ml,高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间接促进乳腺细胞增殖。

此外,需特别提醒:避免盲目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如某些“养颜胶囊”“抗衰口服液”),近年,“养雌”概念悄然走红,但不是人人能吃!部分宣称“天然雌激素”的保健品实际添加人工雌激素,长期服用会使乳腺癌风险升高,所以一定不要盲目使用!


#3

图片

高危人群的“额外保障”


对评估为高风险的女性,仅靠生活方式干预还不够,需在医生指导下开展医学预防,2025年有多项医学预防技术取得突破,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大幅提升:

1.乳腺密度干预:降低漏诊风险

乳腺密度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百万级大样本队列研究显示,致密型乳腺女性发病风险是脂肪型的2-3倍,且传统钼靶检查对致密乳腺的漏诊率高达42%。针对这一问题,2025年有两项新干预措施落地:

药物调节:对致密型乳腺且合并乳腺增生的女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E+γ-亚麻酸复合制剂等药物干预。可能缓解乳房胀痛症状,但一定要记得遵照医嘱,不要盲目自行服用。

2.癌前病变干预:阻止“恶变”最后一步

乳腺不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导管原位癌是明确的癌前病变,若不干预,5-10年内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达20%-30%。干预方案包括:

药物干预:对不典型增生患者,可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依西美坦),每日1片,连续服用2年,研究显示能使恶变风险降低50%;

微创治疗:对导管原位癌患者,若病灶≤2cm,可选择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术后结合放疗,5年无病生存率达98%,避免了传统手术的乳房损伤;

密切监测:所有癌前病变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乳腺超声或钼靶,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这个阶段,就记得多多听取医生的意见,多沟通,积极治疗,让乳腺癌倒在门口。

今天,我们不谈恐惧,谈行动;不贩卖焦虑,只递给你一份最新研究加持、可以立刻照做的“预防说明书”。




图片

下期预告

筛查篇——“怎么查、查什么”才不白花钱?


了解了预防方法,下一步更关键的是“早发现”——70%的早期乳腺癌没有任何症状,全靠筛查“揪出来”,而筛查方式选不对,不仅浪费钱,还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下期我们将带你解锁2025年乳腺癌筛查的“正确姿势”。十月粉红丝带月,我们一起把健康握在手里,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