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1秒1例跌倒!敬老月里不可忽视的银发危机与科学防护 |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11 18:19:33
每11秒,就有一位中国老人因跌倒被送进急诊。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危机——跌倒不仅是"意外",更是引发更加严重健康问题的"导火索"。为什么一次看似普通的摔倒,可能让原本康健的老人一蹶不振?最新研究揭示:跌倒与老年痴呆正在形成致命组合。我国每年超50万老年人因跌倒死亡,而约1700万痴呆患者中,近半数曾经历跌倒,二者互为因果,形成"越摔越傻、越傻越摔"的恶性循环[1-3]。
2025年10月,我们迎来全国敬老月,这个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起的活动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年版)》中第20条也明确提出:“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我们不仅要传递关怀,更需用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早识别、早干预、能落地”的解决方案,帮助万千家庭看清危机真相,共同守护晚年的生命尊严。
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跌倒不是意外,痴呆早有信号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听到家属将“老人摔跤”归咎于年纪大,将“记性差”等同于老糊涂,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然而,循证医学数据彻底颠覆了这些传统认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跌倒发生率高达28.7%,其中约15.3%会引发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跌倒已位居我国老年人伤害致死原因的首位,每年直接或间接导致超过50万老年人死亡[4-5]。因此,跌倒已构成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
更值得警惕的是,跌倒与老年期痴呆之间存在深度的双向关联。数据显示,全国约1700万痴呆患者中,45.6%曾有跌倒经历,而痴呆人群的跌倒风险更是同龄普通老年人的3.2倍[6]。这种关联并非偶然,加拿大一项覆盖26万老年人的队列研究显示,因跌倒出现创伤性脑损伤的老年人,5年内痴呆风险比未受伤者升高69%,且该风险在5年后仍持续存在(HR 1.56)。
从病理机制角度分析,痴呆相关的平衡功能减退、步态异常增加跌倒风险;而跌倒所致的脑部损伤(如慢性硬膜下血肿)又会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进程,形成“跌倒-脑损伤-认知下降-再次跌倒”的恶性循环。令人担忧的是,此循环的早期信号常被忽视。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半数家庭照料者将早期痴呆症状误判为正常衰老,导致轻中度患者的规范就诊率不足40%,错失干预关键窗口。
如何预防跌倒:
从环境到内在的精准风险破解
此外,在药物管理方面,多重用药是老年患者中的普遍现象,但其带来的跌倒风险却未被充分认知。除了已知的精神类药物和降压药外,近期《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特别指出了具有抗胆碱能特性的药物,如某些抗组胺药、抗抑郁药、治疗尿失禁的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注意力下降和反应迟缓,无声无息地侵蚀着老人的平衡“安全垫”。因此,对每一位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人进行定期的用药审核,停用或替换高风险药物,避免某些可能引起头晕、嗜睡或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叠加使用,也是极为重要的跌倒预防措施。
痴呆的早期识别和应对:
从行为表型到血液生物标志物的诊断革命
如果说跌倒威胁着老年人身体的物理稳定,那么认知障碍则侵蚀着他们精神世界的根基。
早期识别,始终是干预的黄金窗口。然而,公众乃至部分非专科医生对痴呆早期表现的认识,仍过多局限于“记忆力下降”。我们必须传播更全面的早期信号:执行功能的衰退(计划、组织能力丧失,财务管理出错)、视空间能力的损害(在熟悉环境中迷路)、以及精神行为症状(如淡漠、激越、妄想)的出现,往往比单纯的遗忘更早、更具特异性。使用更为敏感的筛查工具,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或由知情人填写的AD8问卷,能够更有效地在社区和初级保健场景中捞出高危人群。
近年来,最激动人心的突破莫过于血液生物标志物领域的飞速发展。过去,阿尔茨海默病的明确诊断依赖于脑脊液检测或淀粉样蛋白PET成像,其有创性、高成本和低可及性限制了广泛应用。如今,针对磷酸化Tau(p-tau181,p-tau217等)和Aβ42/40比率的血液检测技术已趋于成熟。2024年最新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血浆p-tau217在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类型痴呆方面,显示出与脑脊液检测和PET相当的惊人准确性[9,10]。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望通过一次简单的抽血,实现对AD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这将彻底改变疾病的诊疗路径,使大规模筛查和早期干预成为可能。
在治疗与管理层面,我们也告别了“无能为力”的悲观论调。尽管Aβ靶向药物如Lecanemab和Donanemab的获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它们也伴随着诸如ARIA(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等风险,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在此背景下,非药物干预的证据基石愈发稳固。源自芬兰的FINGER研究及其全球协作网络(如WW-FINGERS)持续证明,结合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降压、调脂)、地中海饮食、规律有氧与抗阻运动、认知刺激与社会交往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延缓高危人群的认知衰退进程[11,12]。这为我们的健康宣教提供了坚实的内容:保护大脑,是一个需要从中年开始、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它关乎每一次心跳、每一餐饮食和每一次社交活动。
用科学守护银发岁月
让敬老不止于“节日”
当父母开始遗忘我们的名字,当家中的长者因一次跌倒再也站不起来,我们才惊觉: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与尊严,正悄然流失。敬老月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月的关怀与问候。它是一次深情的呼唤,呼唤我们用心倾听父母步履蹒跚背后的危机,用爱守护他们逐渐模糊的记忆。当我们为父母安装一盏夜灯、清理一条通道、进行一次认知筛查,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在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
让我们用行动打破这个令人心碎的循环,让"孝心"不再停留在口头的问候,而是化作每一个及时的预防、每一次温暖的陪伴。因为父母等不起,生命经不起等待。现在,就让我们握住他们的手,一起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2]张田田,丰志强,王婉晨,等.中国老年人跌倒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5):6.
[3]王刚,齐金蕾,刘馨雅,等.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24,23(3):219-256.DOI:10.16150/j.1671-2870.2024.03.001.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老年伤害状况报告2017-202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21R.北京:中国CDC,2023.
[6]张懿姝,邱嘉婷,尚群竺,等.痴呆患者跌倒风险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5,51(5):298-302.
[7]GrossmanDC,CurrySJ,OwensDK,etal.InterventionstoPreventFallsin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RecommendationStatement[J].JamatheJournalofthe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2018,319(16).DOI:10.1001/jama.2018.3097.
[8]WoodJM,LacherezP,BlackAA,etal.Riskoffalls,injuriousfalls,andotherinjuriesresultingfromvisualimpairmentamongolderadults with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Investigativeophthalmology& visualscience,2011,52(8):5088-5092.DOI:10.1167/iovs.10-6644.
[9]BarthélemyN,etal.HighlyaccuratebloodtestforAlzheimer'sdiseaseissimilarorsuperiortoclinicalcerebrospinalfluidtests[J].NatMed,2024,30:1-10.DOI:10.1038/s41591-024-02869-z.
[10]Plasmaphospho-tau217forAlzheimer'sdiseasediagnosisinprimaryandsecondarycareusingafullyautomatedplatform[J].NatureMedicine,2025,31(6):2036-2043.DOI:10.1038/s41591-025-03622-w.
[11]TiiaNgandu,JenniLehtisalo,AlinaSolomon,etal.A2yearmultidomaininterventionofdiet,exercise,cognitivetraining,andvascularriskmonitoringversuscontroltopreventcognitivedeclineinat-riskelderlypeople(FINGE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TheLancet,2015.DOI:10.1016/S0140-6736(15)60461-5.
[12]WW-FINGERSNetwork.World-WideFINGERSprotocol:aglobalinitiativetodelaycognitivedeclineandpreventdementia[J].AlzheimersDement,2022,18(10):1948-1964.DOI:10.1002/alz.1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