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0秒一例死亡!世界预防自杀日前的沉重数字与科学应对 |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06 18:17:47
2025年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2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个由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起的日子,已走过二十多个年头,然而全球自杀形势依旧严峻。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72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钟就有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片片受创的社区,是父母痛失孩子、孩子永失双亲、朋友送别挚友的人间悲剧。
心理因素: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人间苦难
全民健康素养66条第37条明确指出:“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正确认识焦虑症和抑郁症。”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揭示了自杀预防的核心——心理因素是人们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抑郁症患者通常体验到持续的心情压抑、愉悦感缺失、兴趣丧失,并伴有精力下降、食欲改变、睡眠障碍和自我评价下降。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2周以上,就可能已经患上了抑郁症,需要专业干预[3]。
从年龄段来看,不同年龄群体面临着各自的心理挑战。老年人群体中的抑郁和焦虑患病率分别达到10.7%和8.0%,在欠发达地区这一数字更高[5,6];工作年龄成年人在疫情早期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25.8%和29.2%[7];特殊疾病患者如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33.0%和25.4%[8]。
其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202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并且,高中学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重度抑郁检出率10.9~12.5%[9]。
图源:CHTV&CMT
也就是说,4名青少年中即有1名是抑郁患者,而5名高中生中即有2名罹患抑郁。2022年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达到重度抑郁的比例为4%,状况较2020年有所好转,但依然不容乐观[10]。
然而,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仍然不足。许多患者将心理症状归结为情绪问题或性格缺陷,而非需要专业干预的疾病。在中国农村地区,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知晓率仍需提高。更令人担忧的是,心理疾病的社会污名化仍然存在,导致患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病情,不愿寻求帮助。
数字干预与守护生命:
自杀预防的新视角
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自杀预防的可能性。npj Mental Health Research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1532名社交媒体用户的前后调查分析,揭示了叙事方式对自杀预防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与传统认知相反,那些包含个人经历和详细描述的自杀叙事最能有效降低读者的自杀意念。其中,“分享个人故事”和“详细叙述”这两种类型的叙事,分别通过增强社会连接性和提升乐观度来发挥作用。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细节描述必然有害"的传统观念,表明在适度监管的环境下,详细叙述自杀经历反而可能产生Papageno效应——即媒体恰当报道能够降低自杀风险的现象[11]。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通过混合方法分析,识别出三种叙事类型:鼓励读者活下去、分享个人故事和详细叙述。其中,分享个人故事的叙事带来最大的社会连接感提升,而详细叙述则最有效地增强了读者的乐观态度。这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完全禁止自杀相关内容可能并非最优策略,而是需要通过科学指导来促进有益的内容传播。
而另一项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量化了心理因素与自杀风险的关系。通过对30,725名用户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情绪、压力和睡眠质量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关联。具体数据显示:情绪评分每下降一个点,自杀意念风险增加43%;压力水平恶化与自杀风险增加29%相关;而睡眠质量下降则与自杀风险增加24%相关[12]。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临床观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为精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数字平台的连续监测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心理指标的细微变化,为早期干预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构建保护性因素:
守护生命的四重防线
在探索自杀预防的过程中,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青年心理健康研究队列的定性随访,识别出了四大关键保护性因素。这项发表于BMC Public Health的研究,对14名曾在青春期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成年人进行了深入访谈,揭示了保护因素如何在不同人生阶段发挥作用[13]。
首先是有意义的关系与联结。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情感连接被视为最关键的保护因素,亲密友谊则通过提供归属感和正向分心发挥缓冲作用。一位参与者分享道:“至少有一个或两个人希望你在房间里,希望你在这里,向你问好,关心你——那么你就能度过难关。”这种深层的人际联结为个体提供了情感上的安全感,使其在面对困境时有所依靠。
其次是外部来源的支持帮助。教师、教练等“中立第三方”的非评判性支持具有特殊价值。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帮助者虽然不是参与者最亲密社交圈的成员,但他们的关注和非评判性支持让参与者感到被看见和被听见。一位被访谈者回忆道:“他开始和我交谈。我想他那个晚上阻止了我做傻事。我当时确信我的生命将在那里结束。”
社会环境背景变化同样重要。研究发现,环境转变(如转学或更换工作环境)对曾遭霸凌者尤为关键,而参与集体活动能够带来掌控感和身份认同。参与者描述,开始新学校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被欺凌或社会排斥的人来说,是一个变革性的转折点。这种转变使他们能够摆脱负面的社交环境,并为积极变化开辟机会。
最后,接纳与认知提升构成了第四重防线。逆境后的反思成长能够构建心理韧性,帮助个体重新构建对青少年期体验的理解。一位参与者分享道:“不放弃的整个过程很重要。你必须战斗。你做的很多事情都很困难。所以,这是一种关于掌控感的事情,长期挣扎于某件事。这很容易转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这些保护因素共同展示了社会支持系统在自杀预防中的核心作用。它们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即时的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长期的心理韧性。这意味着,自杀预防策略需要从单纯的危机干预转向全面的支持系统建设。
从知晓到行动:
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自杀预防策略
首要步骤是教育自己识别危险信号。大多数死于自杀的人在尝试前都会表现出警告迹象,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和食欲的显著改变、突然的行为变化、谈论死亡或自杀、分配个人财物等。了解这些征兆有助于我们及时察觉身边人的异常状态[14]。
直接询问是关键一步。许多人担心询问他人是否想自杀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不良暗示,但大量研究表明,公开、关怀地谈论自杀想法反而能够降低风险,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情感宣泄的出口和寻求帮助的机会。询问时应以平静、非评判的态度进行,让对方感受到理解和支持[15]。
促进社会联结是抵御自杀的重要保护因素。孤独感和社交孤立是自杀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而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有意义的社会联系则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简单的定期问候、真诚的倾听和陪伴,都能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重要的情感缓冲。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的个体,鼓励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应当明确传达:心理健康问题如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专业干预,不应感到羞耻或难为情。可以建议前往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接受规范评估和治疗。目前许多地区已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急需帮助的人提供即时支持[14]。
此外,关注基本需求不容忽视。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对维持情绪稳定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抑郁和焦虑风险。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压力管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要素。这些基本生活要素的稳定,能够为个体提供应对心理挑战的必要资源。
结语:携手走向希望的道路
自杀预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个人意识到社区支持,从专业干预到政策制定,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正在经历从单纯关注风险到同时构建保护因素的范式转变,这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主席Jo Robinson教授曾强调:“自杀预防是一项共同的承诺,使我们跨越国界、文化和社区团结在一起。” [16]这一理念提醒我们,创造一个人人珍视生命、易于获得帮助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医疗专业人员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是提供临床干预,更是推动社会认知改变的重要力量。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心理困扰,请记住:寻求帮助是力量的表现,而不是弱点。及时与值得信赖的医疗专业人员交谈,或联系当地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危机支持服务,是迈向康复的重要第一步。现有的循证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已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自杀风险。
希望永远存在,帮助触手可及。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自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让我们携手改变对心理问题和自杀的叙事,创造一个每个生命都被重视、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所需支持的世界。在这条道路上,每一个关切的询问、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份专业的支持,都在为我们构建更坚固的生命保护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WHO. Suicide: one person dies every 40 seconds [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cited 2025 Sep 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item/09-09-2019-suicide-one-person-dies-every-40-seconds
[2] WHO. Suicide [fact she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5 [cited 2025 Sep 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
[3] Bains N, Abdijadid 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Updated 2023 Apr 10].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9078/
[4] Bin X, Qu KY, Wang YH,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4;11:1267764.
[5] He ZF, Tan WY, Ma H, et al.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older adults: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J Affect Disord. 2024;346:135-143.
[6] Zhao X, Yuan X, Meng D,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chronically ill older adults in Zunyi,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nt Psychol. 2025 Apr 3;16:1560650.
[7] Xie H, Huang X, Zhang Q, et al. Front Psychol. 2022 Mar 31;13:839852.
[8] Zhang WY, Nan N, He Y,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oronary patients. Psychol Health Med. 2023 Jun;28(5):1275-1287.
[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OL].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2025-09-05]. https://www.caoss.org.cn/UploadFile/news/file/20210330/20210330232120532053.pdf.
[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22.
[11] Stubbing J, Franz PJ, Mou D, et al. Identifying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ocial media narratives about suicide: a mixed methods investigation. Npj Ment Health Res. 2025;4(1):41.
[12] Kampa, S., Raposa, M., Purcell, M. et al. Predicting Risk of Suicidal Ideation with Digital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of Sleep, Stress, Mood, and Pain: Implications for Tech-Enabled Suicide Prevention. J. technol. behav. sci. (2025). https://doi.org/10.1007/s41347-024-00478-8
[13] Bakken V, Skokauskas N, Sund AM, et al.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icidality: a qualitative follow-up of the youth and mental health study cohort. BMC Public Health. 2025 May 24;25(1):1920.
[14] CDC.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icide [Internet]. Atlanta (G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4 Apr 25 [cited 2025 Sep 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dc.gov/suicide/risk-factors/index.html
[15] WHO. 你认识可能正在考虑自杀的人吗?[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cited 2025 Sep 5]. Chines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suicide
[16]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2025: solidarity in suicide prevention [Internet]. 2025-09-01 [cited 2025 Se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