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续命小甜水”竟是抑郁的“温床”?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04 18:39:12
有人说,当代人的生活KPI里,日均摄入糖分=打工怨气值。
打工人的工位旁总少不了甜水的影子,他说:“上班这么苦当然得吃点甜的。”
说白了,上班族喝的哪是甜水,分明是治生活的止疼药。
从神经生理角度看,甜食会直接激活大脑的 “奖赏系统”。当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快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这种关键的神经递质能精准作用于大脑的愉悦感中枢,触发明确的愉悦信号。
神经科学研究已证实,这种由甜食引发的多巴胺释放,与大脑接收积极反馈时的神经通路一致,且整个反应过程通常在10分钟内即可完成。
可卡因、糖分摄入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图源:生物黑客)
大量研究显示,5~10g就能触发多巴胺反应,而20~40g属于强化区间。
当摄入大量糖分时,多巴胺分泌的峰值可能更高,且会进一步强化“吃糖→愉悦→想再吃”的行为循环
一罐标准330ml可乐≈35g糖,一杯600ml全糖奶茶≈50~80g糖,一片15g的曲奇饼干≈8g糖
可以说,我们日常吃的甜食,能够轻易让人达到“强”多巴胺反应的区间。
当然,从情绪调节层面来看,甜食能为我们的负面情绪提供短暂的缓冲。其独特的甜味和口感会通过感官刺激,暂时转移你对焦虑、疲惫、难过等负面情绪的关注。
但,说了这么多,细心的你应该注意到了,这样的“开心“是有时间限制的——“瞬间、短暂、暂时”。
接下来,还得告诉你一个更伤人的事实:研究发现,糖分摄入与抑郁风险显著相关。更有广泛的证据证明,超加工食品(常含高量添加糖)摄入越多,抑郁症状风险越高。
听起来像“反噬“,即时感受到了快乐,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情绪推向了抑郁边缘。
摄入高糖饮食后,它就像在我们的身体里点燃了一把“火”,引起低度慢性炎症。这些炎症信号不仅损害血管、代谢,还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研究发现,炎症水平升高的人群往往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抑郁症状。
另一方面,我们的肠道被成为“第二大脑”,里面的上百亿细菌会参与代谢,并通过肠-脑轴和大脑频繁沟通。
甜食和超加工食品会让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增加一些有害菌的比例,削弱肠道屏障。这样一来,肠道产生的不良代谢物可能进入血液,干扰神经系统和情绪调控。
简单来说,你吃甜食惹到不该惹的“肠道君“了,并且它向大脑首领告了状。
如果想靠吃的来获得快乐,抵消上班的疲惫,还想要健康,亲亲,这样的食物也是有的呢。
✔水果类:蓝莓、香蕉、苹果都是不错的选择,保留甜味的同时补维生素香蕉还能促血清素合成。
✔坚果&种子类:腰果、核桃、杏仁、开心果、南瓜子。坚果含有健康脂肪(Omega-3、单不饱和脂肪酸)、镁和色氨酸,适量吃一小把就能缓解饥饿感,还能让人心情稳定。
✔乳制品:原味酸奶,无糖豆浆,低脂牛奶。酸奶中含有益生菌,对肠道环境友好,从而通过“肠-脑轴”改善情绪。搭配新鲜水果或燕麦片,就像一杯“升级版甜品”。
✔全谷物小零食:燕麦棒(少糖版)、全麦饼干,复合碳水释放能量更平稳,避免奶茶、蛋糕那样的能量过山车。
奶茶、小蛋糕偶尔吃没关系,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快乐”来对抗生活的苦,即使是及时的。但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真的不建议每天过量摄入哦!
参考来源:
[1]Xiong J, Wang L, Huang H,et al. Association of sugar consumption with risk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Nutr. 2024 Oct 16;11:1472612.
[2]Lane MM, Gamage E, Du S,et al. Ultra-processed food exposure and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umbrell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meta-analyses. BMJ. 2024 Feb 28;384:e077310.
[3] Zhang L, Sun H, Liu Z,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sugar intake and depression in US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11-2018. BMC Psychiatry. 2024 Feb 8;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