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了,病理》│常规病理报告为何不能“立等可取”?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04 18:36:47
很多患者拿到检查单后,最着急的就是等病理报告 ——“明明标本都送过去了,怎么还要等好几天?”“就不能快点出结果吗?”事实上这绝不是 “故意拖延”,而是因为一份准确的病理报告藏着太多不能省的“慢工序”
标本送到病理科后,第一步不是立刻“切切切”,而是用中性缓冲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固定是关键中的关键,根据标本大小不同,通常要12 到 48 个小时——急不得,必须等组织充分固定好,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二步:多道工序处理 ——“从标本到切片,步步都是细活儿”
固定好的标本,要先切成小块,再经过一系列专业处理,最终才能做成大家看到的“玻璃片”。
梁智勇教授解释,这中间包括包埋、切片、染色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切片要薄且均匀,染色要用经典的“HE 染色”(苏木素蓝 + 伊红两种颜色)—— 只有染得清晰,才能在显微镜下看清细胞和组织的细节。
最终成型的切片,不过7 平方英寸大小,但背后是无数次精细操作的积累。
第三步:显微镜下 “找茬”——“不仅要认出来,还要分清楚”
切片做好后,重头戏才刚刚开始:医生要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判断病变性质 —— 比如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情况,还要根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确定组织学类型。
梁智勇教授举例:“比如甲状腺癌,大家常说预后好,但有一小部分类型预后并不好,我们得在显微镜下把这些‘不一样的病变’认出来,告诉患者是不是需要特殊处理 —— 比如有些可能光外科切除不够,还需要核医学干预。”
第四步:完整报告输出——不止“是什么”,还要说“怎么样”
一份合格的病理报告,远不止“是什么类型的病”这么简单。
梁智勇教授提到,报告里还要包含分级分期、淋巴结情况、血管是否受侵犯、神经是否受侵犯等关键信息 —— 这些都需要医生结合观察结果逐一判断、整理,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影响治疗方案的细节。
所以,等待病理报告的日子里,不妨多一点耐心 —— 那些“慢下来”的时间,都是医生为了精准判断、帮你找到最合适治疗方案的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