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慢性疼痛吃药总不见效?医生揭秘:选对药物是关键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30 16:25:39

你是否曾认为,慢性疼痛只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小事?事实上,它远非如此简单。慢性疼痛持续超过三个月,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更常常伴随情绪、睡眠甚至社会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药物治疗,作为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其选择与使用却远比普通人想象中复杂。


不同疼痛机制不同,用药也大相径庭,并非“一片止痛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找到真正有效的药物,既需要医学专业的判断,也离不开患者自身的配合与理解。接下来,我们将一步步梳理慢性疼痛药物治疗的关键原则与常见选择,帮助你更明智地面对这一隐形的健康挑战。



宋卿鹏 主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及SCI文章21篇

编著及翻译著作2部

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项

主要从事骨科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慢性疼痛的分类

与药物治疗原则

图片
图片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慢性疼痛可分为七大类:慢性原发性疼痛、慢性癌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内脏痛、慢性头痛与颌面痛、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以及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不同类型的疼痛机制各异,需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慢性疼痛的机制主要包含三大类:伤害感受性疼痛(骨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等影响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和伤害可塑性疼痛(非特异性腰背痛、纤维肌痛等)。


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如神经病理性疼痛需调节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伤害性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物;

2、个体化用药:需综合考虑疼痛类型、程度、患者年龄、肝肾功能、合并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

3、多模式镇痛:联合不同机制药物,以提高疗效,减少单一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

4、定期评估与调整: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评估疗效与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镇痛药、调节剂与抗抑郁药:

破解慢性疼痛的三大钥匙

图片
图片

慢性疼痛如同一道隐形的枷锁,不仅束缚身体,更侵蚀心灵。面对不同类型的疼痛,如何精准、安全地用药,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核心。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三大类:镇痛药、离子通道调节剂和抗抑郁药。它们从不同机制入手,帮助我们重新拿回生活的掌控权。


1. 镇痛药:从日常疼痛到重度难治性疼痛的基础选择

镇痛药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类止痛药物,通常分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镇痛药。它们像是“消防队”,直接扑灭火焰,控制疼痛的发生与蔓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传统NSAIDs,以及新型NSAIDs——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NSAIDs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的炎性疼痛,包括骨关节炎、肌肉拉伤或痛经。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这一致痛物质的生成,从而抗炎、止痛。在NSAIDs中,塞来昔布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因其对胃肠道的刺激相对更小,常被推荐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本身有胃肠道不适或风险较高的人群。


此外,传统NSAIDs类药物仍需谨慎使用。不建议超过推荐剂量用药,也不推荐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该类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常见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适、水肿、血压波动及肾功能影响,因此最好在餐后服用,有相关病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必要时联合胃黏膜保护治疗。


而对于重度疼痛,如晚期癌痛或大手术后疼痛,则可能需要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羟考酮等。这类药物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的阿片受体,强力抑制痛觉传导,效果显著。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容忽视的风险:依赖倾向、便秘、恶心、嗜睡及呼吸抑制等。因此,阿片类必须在严密医疗监督下使用,定期评估疗效与安全性,绝不是可以自行选择的日常用药。


2. 离子通道调节剂:安抚“错误放电”的神经

如果疼痛源于神经本身的“短路”或过度兴奋——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传统的抗炎镇痛药往往效果有限。这时,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扮演起“神经稳定剂”的角色。


这类药物最初用于癫痫治疗,后来发现能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它们通过调节电压门控钙通道,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抑制疼痛信号传递。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烧灼样、电击样疼痛感,并有助于提升睡眠和整体功能。


治疗通常从低剂量开始,在几周内逐渐调整至理想剂量,既保证耐受性,也尽可能避免头晕、嗜睡等暂时性不适。需注意的是,这类药物起效相对较慢,需坚持规律服用才能达到稳定疗效。对于老年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量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3. 抗抑郁药

很少有人会想到,抗抑郁药竟然也是慢性疼痛的常用治疗选择。事实上,这类药物尤其在处理慢性广泛性疼痛(如纤维肌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显示出独特优势。


它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疼痛与情绪在大脑中共享同一批神经递质通路——尤其是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如文拉法辛等。通过提高这两种递质的浓度,不仅缓解抑郁和焦虑,也增强了下行抑制通路对痛觉信号的调控,因此可以实现“一药双效”:既改善情绪,又减轻疼痛。


尤其对于长期受困于疼痛且伴随明显情绪问题的患者,这类药物带来的是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治疗也讲究循序渐进:从小剂量起步,在几周内逐渐加量,让机体慢慢适应。重要的是,患者需保持耐心,不与速效止痛药相比,而是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



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图片
图片

由于每个人的疼痛原因、程度、身体状况以及对药物的反应各不相同,所以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疼痛原因是首要考虑因素。若是由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是首选;若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则抗抑郁药或离子通道调节剂药物可能更合适。疼痛程度也很关键,轻度疼痛可先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可能需加用弱阿片类药物,或调整抗抑郁药、离子通道调节剂药物的剂量;重度疼痛则可能需要使用强阿片类镇痛药。


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样不容忽视。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减弱,用药时就需要选择更温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并适当降低剂量。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则需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很多药物都要慎用。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升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使用时就需要密切监测血压。


避免不良反应的建议

图片
图片

为帮助患者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除了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详细告知医生病史:就诊时,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过敏史等信息详细告知医生。这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情况,避免开出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2.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可根据治疗效果和身体状况调整用药方案。比如,服用离子通道调节剂药物或阿片类镇痛药的患者,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药物对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以便及时处理。

3. 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时间: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时间要求。如非甾体抗炎药,为减少对胃肠道刺激,最好饭后服用;一些药物需要整片吞服,不能掰开或嚼碎,否则会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患者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服药。

4. 关注身体反应:服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应及时告知医生。这些症状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图片

总结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通过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注意事项,遵循个体化原则,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不良反应,患者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缓解慢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若正在遭受慢性疼痛困扰,不要自行盲目用药,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Finnerup NB, Attal N, Haroutounian S, et al. Pharmacotherapy for neuropathic pai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Neurol. 2015; 14(2): 162-73.

[2] Moore RA, Derry S, McQuay HJ, et al. Single dose oral analgesics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9):CD008659. 

[3] Wang J, Doan LV. Clinical pain management: current practice and recent advances. 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23;27(2):49-62.

[4] Ferreira do Couto ML, Fonseca S, Pozza DH. Pharmacogenetic Approaches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fo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Biomedicines. 2024 Mar 25;12(4):729.

作者:宋卿鹏 北京积水潭医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