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患者的真实感受:这不是矫情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9 10:43:19
深夜,43岁的张女士紧急拨打120,因为她感到喘不动气,“要憋死了”,她大口大口喘着气,紧紧抓住胸口衣襟,浑身颤抖不止,感觉自己即将死亡。然而急诊室的心电图检查显示她的心脏完全正常,只是心率略有加快,抽血化验的结果也仅仅是有一点低血钾和过度换气——这是她三个月内第四次急性焦虑发作了。
但是周围人都说“你就是想太多了”“坚强一点就好了”……家人觉得张女士总是虚张声势,太矫情了,这是焦虑症患者最常听到的“安慰”和“抱怨”,也是对他们最痛苦的误解。
事实上,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明确生理基础的心理疾病,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或性格缺陷。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的患者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会出现活动异常,神经递质的平衡也会受到影响。

李金霞 心身医学科副主任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兼任山东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带教老师。
突如其来的恐慌,
急性焦虑的恐怖体验
急性焦虑发作,医学上称为“惊恐障碍”,其体验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患者通常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强烈恐惧感,伴随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颤抖等躯体症状。
许多人描述这种感觉为“濒死感”或“失控感”,感觉自己“快要疯了”或即将死亡。发作时间通常持续5-2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但患者体验中的时间仿佛被无限延长。
这些症状并非患者“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的生理反应。焦虑症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导致身体进入过度警觉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
识别焦虑类型,
不同表现同样痛苦
焦虑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征。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和社交焦虑。
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表现为长期过度担忧,这种担忧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相称。患者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并伴有出汗、口干、尿频、呼吸困难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急性焦虑(惊恐障碍)的特点是无法预测的突然发作,反应强烈,症状明显。社交焦虑则是在社交场合中出现紧张、害羞,严重时甚至担心他人瞧见自己,不敢与他人对视。
生理机制复杂,
大脑区域的异常活动
从神经内科视角看,焦虑症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失调。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海马体以及边缘系统的异常活动与焦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杏仁核,作为处理情绪信息的重要中枢,其过度活跃被认为是引发和维持焦虑状态的关键因素。同时,血清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也与焦虑症状有关。
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已经能够观察到焦虑患者大脑的功能性改变,这些生物学证据彻底驳斥了“焦虑只是心理脆弱”的错误观点。
科学应对方法,
多维度治疗策略
焦虑症的治疗需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如舍曲林等,可以通过调节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SNRI)也是一类常用的药物,文拉法辛是SNRI类抗抑郁药的代表药物,可通过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的水平,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CBT) 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及行为反应,帮助患者重建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急性焦虑发作时,可以尝试深呼吸技术:集中注意力,感受空气从口鼻进入气管,数四下呼入,保持三下,然后数四下呼出。将呼吸次数保持在每分钟8次以下能立即减轻焦虑程度。
整合康复路径,
七个维度的协同作用
美国焦虑权威专家埃德蒙·伯恩提出了整合治疗法的七个关键方面——生理、情感、行为、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以及存在主义与精神层面。
生理方面: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呼吸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正念冥想也是有效工具。
情感方面:需要帮助患者识别、接纳并健康地表达情绪,而非压抑这些感受。
行为方面:关注焦虑驱动下的行动模式,核心是“暴露疗法”——在安全环境下逐步面对恐惧源。
心理方面:深入探索焦虑的认知根源,采用认知重构技术建立更平衡的认知模式。
人际关系层面:修复关系,学会自信表达需求与设立健康边界。
自我层面:练习自我关怀与正念,接纳自身而非对抗,并依据自身价值生活。
存在主义/精神层面:探寻生命意义与目标,超越个人视角,与更宏大的整体建立联结。
预防与自我调节,
降低焦虑发作频率
预防焦虑症复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给自己足够的积极暗示,在做事情前告诉自己“我能行”,能增强信心。努力完成要做的事情,遇到困难时只要努力去做,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糟糕,完成后的成就感也能缓解焦虑。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锻炼、保持充足睡眠、健康饮食及适量的社交活动。减少咖啡因及刺激性饮料的摄入也很重要。
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放松技巧能帮助患者管理日常焦虑情绪。当感到烦躁不安时,适当运动可以释放多巴胺,缓解不安焦虑的情绪。
总结
据统计,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心理疾病困扰,抑郁症和焦虑症最为常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家庭、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焦虑症并非简单的心理脆弱或情绪问题,而是一种具有明确生理基础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认识到,焦虑症患者并非矫情或无病呻吟,他们的痛苦是真实且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社会应消除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偏见和误解,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环境。患者自身也应勇敢地面对疾病,积极寻求帮助,而不是独自承受痛苦。
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健康饮食,大多数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重返正常生活。正如一位康复者所说:“焦虑不是你的错,但管理它是你的责任。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吴文源, 魏镜, 陶明.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31): 2174-2181.
[2]PAPOLA D, MIGUEL C, MAZZAGLIA M, et al. Psychotherapies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AMA Psychiatry. 2024, 81(3):250-259.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3.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