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消炎止痛的“止痛药”和“消炎药”,骨科医生更推荐哪种?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9 10:37:35

你是否曾在关节疼痛时,第一时间想到吃一片“止痛药”来缓解?事实上,许多人都习惯先止痛,但骨科医生却往往更推荐使用“消炎药”。这并非因为他们不关心你的痛苦,而是基于对疼痛本质更深入的理解。


绝大多数关节疼痛,不论来自运动损伤、关节炎还是慢性劳损,根源都在于局部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组织肿胀、刺激神经,并加速软骨退变。单纯止痛只能暂时屏蔽痛觉,却无法消除红肿和病变的源头,甚至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恢复。



因此,现代骨科治疗强调从“抗炎”入手。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不仅疼痛自然减轻,组织修复也得以推进。这才是实现长效缓解和功能恢复的关键一步。



许志阳 主治医师


泉州市一医院关节外科与创伤骨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本硕连读)

白求恩.骨科加速康复福建联合行动专家

擅长:四肢创伤、髋膝关节置换、人工关节感染规范诊疗


疼痛背后:

炎症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疼痛的根源:炎症反应
从急性扭伤、韧带撕裂,到慢性关节炎和肌腱劳损,绝大多数骨科疼痛的本质,都源于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它是身体应对损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一旦过度或持续存在,便会从修复机制转向破坏机制,成为疼痛的真正源头。




炎症导致疼痛背后的原理
炎症反应通过多种生理途径直接引发疼痛:第一,受损组织会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它们像信号放大器一样刺激神经末梢,传递痛感;第二,局部血管扩张和渗出导致组织肿胀,增加压力,进一步压迫神经,引发胀痛;第三,在如骨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中,持续的炎症环境还会加速软骨和软组织退化,形成“越痛越发炎、越发炎越痛”的恶性循环。


因此,疼痛并不只是“需要被关闭”的警报,更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背后往往是一场需要被控制的炎症之火。仅仅阻断痛觉而不抗炎,无异于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因掩盖症状而延误康复。


常用“止痛药”≠“消炎药”,

先搞清两个不同概念


面对关节或肌肉疼痛,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服用“止痛药”。然而在骨科医生看来,盲目止痛可能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事实上,“止痛药”与“消炎药”作用机制完全不同,适用于不同的病情。


我们通常所说的“止痛药”,多指对乙酰氨基酚(如扑热息痛)或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它们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让你暂时感觉不到痛,但并不能消除引起疼痛的根源——炎症。这就好比家中火警响起,你关掉了警报器,但火源仍在蔓延。


而真正的“消炎药”,在骨科范畴内通常指的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例如布洛芬、双氯芬酸,以及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从源头上减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生成,从而减轻红肿、发热和疼痛。由于这一机制直接针对炎症反应,因此更适用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炎和各类肌腱炎。


在NSAIDs中,塞来昔布等COX-2抑制剂,因其较高选择性,在强效抗炎的同时降低了传统消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也成为许多慢性疼痛患者长期管理的选择之一。而对于合并神经病理性因素的疼痛,如部分腰椎或颈椎病变,医生有时也会建议使用像普瑞巴林这类作用于神经传导的药物,辅助缓解继发性神经痛。


因此,选择药物不能只看名称,更要看清其作用对象是“信号”还是“源头”。


从抗炎到治本:

疼痛管理的深层逻辑与药物选择


理解了消炎与止痛的区别后,我们更需认识到:抗炎的本质,是从源头上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尤其在骨关节炎、慢性劳损或术后康复中,持续存在的炎症不仅加剧疼痛,还会进一步破坏软骨、肌腱等软组织,延缓愈合。此时若仅追求暂时止痛,无异于掩盖问题,反而可能因早期不当承重或活动加重损伤。


在药物选择上,NSAIDs因其抗炎与镇痛的双重机制,成为多数炎症相关疼痛的首选。不过,不同NSAIDs因其作用靶点不同,适用人群也有所差异。传统NSAIDs如布洛芬或双氯芬酸,在有效抗炎的同时,可能影响胃肠道及血小板功能,因此更适合短期、急性使用。而对于需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塞来昔布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则因其对胃肠道更友好的特性,成为更可持续的选择。它不仅显著降低胃黏膜损伤风险,也适用于一些心血管风险可控的围手术期镇痛。



另一方面,某些疼痛并非单一由炎症引起。若疼痛表现为灼烧、针刺或电击样,并伴随麻木或放射感,往往提示存在神经病理性成分。此类疼痛通常需联合特异药物,例如通过调节钙通道和神经递质释放发挥作用的普瑞巴林,才能更全面控制症状。


因此,疼痛管理的关键,不在于追求“更强效的止痛”,而在于“更精准的抗炎与多机制治疗”。无论是传统NSAIDs、COX-2抑制剂,还是神经调节药物,都应在明确诊断与分型的基础上,由医生指导使用,从而实现真正高效、安全且贴合病情的个体化治疗。


常见误区:

消炎止痛药,你用对了吗?


误区一:止痛药见效快,效果更好,更“高级”?

很多人认为起效更快的药就是更好的药,甚至觉得止痛药“治标”也是高效的体现。

真相:起效快不等于治本。例如对乙酰氨基酚虽能快速缓解头痛或牙痛,但它无法抑制关节内的炎症反应。而真正从根源起效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既止痛又抗炎,虽起效稍慢,却可能避免疼痛反复、病情进展,这才是更长远的“治本”策略。


误区二:药膏贴贴、药油揉揉,比吃药更安全?



不少人认为所有外用药都绝对安全,可以随意使用。




真相:外用药虽局部起效、全身反应小,但并非人人适用。比如皮肤破损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群需谨慎使用;另一方面,外用NSAIDs药膏或凝胶虽方便,但对于深层关节炎症(如膝关节炎、髋部疼痛),其渗透性有限,往往仍需口服药物才能达到有效抗炎浓度。



误区三:疼就吃药,不疼就停,自己调整没问题?



很多患者把止痛消炎药当作“救急工具”,症状一缓解就随意停药。




真相:炎症的消退是一个持续过程,尤其是慢性关节炎或肌腱损伤,疼痛暂时缓解不代表炎症已完全控制。随意停药易导致疼痛复发甚至加重。规范的疗程应基于医生评估,如急性损伤建议足量用药至少3–5天,慢性病则需按疗程维持治疗,防止炎症反复。



误区四:别人用着有效的药,我也可以直接用?



看到家人或朋友服用某种消炎药效果很好,就自行购买使用,是常见误区。




真相:疼痛成因复杂,每个人身体状况、胃肠道及心血管风险各不相同。比如有胃病史的患者更适合使用对胃肠道更友好的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而合并神经痛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特异作用于神经传导的药物(如普瑞巴林)。个性化用药,才是安全有效的根本。



结语:止痛不是终点,抗炎才是起点 


面对关节或肌肉疼痛,很多人仍习惯于“痛就忍、忍不了就止痛”,却忽略了疼痛背后真正的推手——炎症。通过科学的抗炎治疗,我们不仅能缓解当下的不适,更是在阻止炎症对关节、软骨和软组织的持续破坏。


在日常生活中,若您遇到运动扭伤、慢性关节炎或反复发作的肌腱劳损,请记得:优先选择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而非单纯止痛;外用药方便但作用有限,深层疼痛还需规范口服用药;不随意停药、不盲目跟风他人用药方案,个性化治疗才安全有效。


真正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从“掩盖症状”走向“源头控炎”。愿您下一次选择药物时,能够更从容、更清醒——因为真正的好方案,不仅是让你“不痛”,更是让你“走得更远、动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Malfait AM. Mechanisms of joint pain: Five short lessons from osteoarthritis.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25 Jun;72S:152690. 

[2] Hannoodee S, Nasuruddin DN.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Updated 2024 Jun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6083/

[3] Drummer D, McAdam J, Seay R, et al.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Front Rehabil Sci. 2021; 2: 724052. 

[4] Moore RA, Derry S, McQuay HJ, et al. Single dose oral analgesics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9):CD008659. 


作者:许志阳 泉州市一医院关节外科与创伤骨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