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虚假警报”:破解神经痛的中枢敏化陷阱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9 10:34:39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伤口早已愈合,轻轻一碰却还是钻心地疼?或者一场带状疱疹虽然好了,皮肤却像一直被火燎着,睡不好、穿不了衣,甚至一阵风吹过都痛得发抖?这些现象背后,往往不是组织损伤本身在作祟,而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误判”了危险,错误地拉响了持久的疼痛警报。
这种痛,叫做神经病理性疼痛。它不是因为发炎或新的创伤,而是神经信号系统出了故障——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机制,就是“中枢敏化”。它像是一个失调的音控台,把细微的触碰调成了刺耳的噪音,让本该平静的身体,陷入无休止的警报声中。理解这一点,是我们走出误判、重获平静的第一步。
齐嘉琛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麻醉学博士学位。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分。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省部级及横向课题3项。
专业方向: 各种急慢性疼痛的诊疗,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颈源性头痛等脊柱源性疼痛;关节痛及肌肉软组织疼痛;会阴痛、癌痛等。擅长以上疾病的保守及微创介入治疗。
当神经拉响“假警报”:
读懂疼痛背后的中枢敏化
你可能听说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你是否知道,我们的神经系统,也可能因为某一次真切的伤害,陷入类似的“草木皆兵”?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一种叫做“中枢敏化”的生理过程在悄悄作祟。
正常情况下,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回避危险、保护自己。伤害来临,警报响起;伤害结束,警报解除。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神经受损、长期炎症或术后恢复期等,这个系统会出现故障。脊髓和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仿佛被设置了“永久待机”,变得异常敏感。
它们开始对根本不构成威胁的刺激做出剧烈反应:衣服的摩擦、微风的吹拂,甚至只是轻微的触摸,都会被误读为灼烧或电击般的疼痛。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触诱发痛”。不仅如此,这些高度兴奋的神经元还会放大真实的痛感,让一次本可忍受的触碰变成持续数分钟的折磨,也就是所谓的“痛觉超敏”。
更令人困扰的是,这种异常的兴奋并不安分。它会在神经网络中扩散,导致疼痛范围超出原始受伤区域。比如一次手腕的损伤,可能逐渐让整个手臂甚至肩膀都变得敏感脆弱。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机制的深刻改变。关键角色之一是一种叫做NMDA受体的蛋白。长期或异常的疼痛信号会持续激活它,导致大量钙离子涌入细胞内部,进而引发神经元电活动的长期增强——就像一扇本应适时关闭的门被卡死在了打开的状态。
中枢敏化,不是意志薄弱,也不是“想出来的痛”。它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一种“黑暗面”:一套本应用于学习和适应的精密机制,意外走上了持续强化痛苦的道路。理解它,不仅是理解痛从哪里来,更是迈向有效管理的第一步。
打破循环:
多维度围攻中枢敏化堡垒
对抗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敏化,没有“万能药”。成功的关键在于“多兵种协同作战”,从不同层面瓦解这个恶性循环。
1、药物治疗:精准的“神经信号调音师”
在应对中枢敏化时,我们使用的药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止痛药”,它们不直接掩盖疼痛,而是帮助调整神经系统内部失衡的信号处理模式。
(1)抗抑郁药(神经递质平衡):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能够提升大脑和脊髓中这两种关键信使的水平。它们不仅缓解情绪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下行抑制通路的功能——就像是启动身体自带的“疼痛制动系统”,有效减缓异常信号的传递,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纤维肌痛等效果显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则主要提高5-羟色胺的浓度。这一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和抑制疼痛中同样关键,因此SSRIs尤其适合伴随明显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慢性疼痛患者,帮助缓和情绪中枢对痛觉的放大效应。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则具备多重调节能力,同时影响多种递质和离子通道,如同同时调节音量与音质,对烧灼痛和夜间加重的疼痛有较好效果。
(2)抗癫痫药(钙通道调节)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是主力军。它们并非直接止痛,而是精准作用于脊髓和大脑中过度活跃的神经元上的特定钙离子通道。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它们能抑制神经元过度放电,降低其兴奋性,从而直接对抗中枢敏化的核心——神经元高反应性。好比给过度兴奋的“哨兵”神经元打了一针镇定剂,让它们不再草木皆兵、歇斯底里。
2、局部治疗:设在外周的“防火墙”
如利多卡因贴剂,可直接作用于疼痛区域的皮肤神经末梢,减少局部异常信号传入,从而减轻对中枢的刺激,间接缓解敏化。如同在暴乱外围建立隔离带,减少冲击核心的暴徒。
3、物理治疗:重建神经通路的“训练营”
(1)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疼痛区域附近的皮肤贴上电极,施加温和的特定频率电流。其核心机制之一是“门控理论”——电流刺激激活了负责传递非痛觉信号的粗大神经纤维(Aβ纤维),这些信号在脊髓“闸门”处抑制了传递痛觉信号的细小纤维(C纤维和Aδ纤维)的活动,如同用大量正常信息流“堵住”了疼痛信号上传的通道。同时,TENS可能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并调节脊髓和大脑的兴奋性。如同派遣“秩序维护者”占据信息通道,让疼痛信号难以通过。
(2)分级运动疗法:这是对抗中枢敏化导致活动恐惧的关键。物理治疗师会设计一套非常个体化、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从极轻微活动开始)。重点在于:严格控制在疼痛不显著加剧的阈值下进行,并随着耐受性提高极其缓慢地增加强度/时长。目标是安全地打破“疼痛->不敢动->功能退化->更痛”的恶性循环,重新训练神经系统,证明安全活动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逐步扩大“安全活动区”,重建身体功能和信心。
4、心理干预:重塑大脑的“认知指挥官”
●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患者在下述方面获得改善。
● 识别和挑战灾难化思维:“这痛永远好不了了”、“我什么都做不了”等想法会加剧恐惧和痛苦感知。CBT引导患者用更现实、平衡的想法替代(如“疼痛确实存在,但我可以学习管理它”、“今天能做一点小事就是进步”)。
● 改变疼痛行为:避免过度休息(导致废用)或过度活动(导致爆发),学习科学的活动节奏管理(Pacing)。
● 掌握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深呼吸)、注意力转移、分心技术等,在疼痛来袭时有效应对,减少无助感。
● 逐步暴露,减少恐惧:CBT通过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直接作用于大脑中负责解读疼痛和情绪的区域,减轻与疼痛相关的焦虑、抑郁,从而降低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放大效应。如同给大脑的“疼痛滤镜”做矫正手术,并训练一位更冷静、理智的指挥官来应对警报。
5、生活方式调整:稳固防线的“基石”
(1)规律作息:睡眠剥夺是神经系统的“毒药”,会显著降低疼痛阈值,加剧中枢敏化。建立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稳定神经系统、修复敏化至关重要。
(2)适度运动:在物理治疗师或医生指导下进行。规律、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能改善身体功能、释放内啡肽,有助于抑制中枢敏化。运动是天然的“神经稳定剂”。
(3)压力管理:慢性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应激激素,这些都会加剧疼痛感知和中枢敏化。学习并实践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瑜伽、兴趣爱好、寻求社会支持)是必备技能。如同为紧张的神经系统定期做“减压按摩”。
(4)健康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过量摄入促炎食物(如高糖、高饱和脂肪、过度加工食品),可考虑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深海鱼)、抗氧化(深色蔬果)的食物,有助于营造更利于神经修复的体内环境。
整合之道:
告别单打独斗,应对顽固性疼痛
单一手段往往难以攻克顽固的中枢敏化堡垒。“多模式、个体化、跨学科的综合管理”是成功的关键。神经内科或疼痛科医生、物理治疗师、心理医生/治疗师、护士等组成的团队需要紧密合作,为患者量身定制整合药物、物理、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的全面方案。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中枢敏化,如同神经系统的一场顽固“内乱”,让警报长鸣不息。然而,这绝非无解的绝境。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武器:药物精准调节失衡的信号,物理治疗温和重塑通路,心理干预强大地赋能大脑,而生活方式的基石作用则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恢复环境。理解敏化机制,拥抱综合治疗,积极调整生活,患者完全有能力逐步夺回对神经系统的控制权,显著减轻痛苦,打破恶性循环,最终重获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对抗神经痛之路虽漫长,但每一步向综合管理的迈进,都是对疼痛枷锁的一次有力挣脱,让平静的黎明在坚韧中渐次清晰。
总结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中枢敏化”,是神经系统因损伤而功能失调,持续放大疼痛信号的病理过程。它并非心理作用,而是真实的生理改变,导致轻微触碰也可引发剧痛。
对抗这一难题,没有单一特效药,关键在于多模式综合治疗。通过药物(如特定抗抑郁药、抗癫痫药)调节神经信号、物理治疗重建功能、心理干预扭转错误认知,并结合规律作息与压力管理,多管齐下。这是一种需要耐心与信心的系统性康复,旨在逐步让过度警觉的神经系统恢复平静,最终帮助患者打破疼痛循环,重拾生活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Yu L, Ma X. Advanced understanding of migraine and central sensitization syndrome. 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21 Feb;35(2):97-100.
[2] 朱谦,樊碧发,张达颖,等.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5).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0.05.001
[3] Nijs J, George SZ, Clauw DJ, et al. Central sensitization, chronic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a unified, practical approach for optimal clinical care. Cleve Clin J Med. 2023;90(4):245-255.
[4] Baron R, Binder A, Attal N, Casale R, Dickenson AH. Central neuropathic mechanisms in pain signaling pathways: current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Adv Ther. 2020;37(12):461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