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低头族,你的颈椎正在求救!颈椎病全面防治指南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9 10:31:3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疼痛。面对药店里琳琅满目的止痛药,很多人可能以为它们“都差不多”,随便选一种就能缓解症状。


事实上,不同类型的止痛药在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副作用上有着明显区别——医生为你选择某一种药物,背后往往有着细致的考量。比如,有些人适合布洛芬,有些人则更适合塞来昔布或双氯芬酸。这不仅是出于镇痛效果的考虑,还关系到用药安全与长期健康。理解这一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应对疼痛,也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表现。


张国旺 主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博士,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手术、科研经验及技巧。擅长治疗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专注于各种脊柱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和精准导航手术治疗,大大提高了手术的便利性和精准度,有利患者的快速康复。上海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成员,上海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颈椎学组成员,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多篇,多次在国内外大会上作发言报告,交流相关手术技巧及临床经验。


低头时代,

颈椎为何提前“衰老”?


曾经,颈椎病被视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问题,多与年龄增长带来的自然退变相关。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这类疾病的发病趋势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青少年,开始出现颈部不适、僵硬、疼痛等症状,其背后原因主要与长期低头使用电子设备、不良姿势及缺乏运动密切相关。颈椎病已不再是一项专属于“银发族”的疾病,而逐渐成为跨越多个年龄段的现代生活方式病。


那么,颈椎到底是如何逐渐“生病”的呢?我们的颈椎由七节椎骨组成,椎骨之间依靠椎间盘相连接,这些间盘就像柔软的垫片,既能缓冲震动, 也能保证颈部的灵活运动。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重复的劳损、不正确的姿态或年龄因素,椎间盘会逐渐失水、变薄,弹性下降,导致椎间隙变窄、韧带松弛,整个颈椎结构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为了代偿这种不稳定,人体会自发地进行修复性调整,比如在椎体边缘形成骨质增生(即常说的“骨刺”)。这些增生虽本是机体试图自我稳定的表现,但有时却会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脊髓或血管,从而引发疼痛、麻木、无力等一系列症状。除此之外,先天性结构异常、颈部受伤、慢性炎症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诱因。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我们认清疾病的本质,也更有利于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识别颈椎病的隐形信号:

症状远不止于颈痛


很多人以为颈椎病无非是“脖子疼”,但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最初,患者可能只是感到颈部僵硬、酸胀,转动不灵活——这是颈椎发出的最早警示。若忽视不管,疾病可能逐步进展,压迫到神经根,疼痛便会沿着肩膀辐射至手臂和手指,并常伴有麻木、无力,甚至握东西时感觉不稳。这类症状表明神经已受到影响,需格外重视。


而当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到脊髓时,问题就更为严重。患者可能感到双腿乏力、行走不稳,有如“踩在棉花上”,部分人还会感觉胸前或腹部像被带子紧紧束住。这些都是脊髓功能受损的信号,需立即就医。


除此之外,颈椎病还可能干扰交感神经,引发头晕、头痛、耳鸣、心慌等全身性不适,这些表现虽不典型,却同样源于颈椎结构异常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因此,颈椎病是一个可以波及四肢、感官甚至全身状态的系统性疾病,及早识别多种症状,才能避免延误诊治。



科学诊断:

精准识别颈椎病的根源


当患者出现疑似颈椎病的症状时,明确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1. 诊断过程通常始于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了解症状特征、发作频率及日常习惯等,初步评估颈椎结构与功能状态。


2. 影像学检查也发挥着关键作用。X光片可显示颈椎曲度变化和骨质增生情况;CT扫描能进一步观察骨性结构细节;而磁共振(MRI)则可清晰呈现椎间盘、神经根及脊髓的受压程度,为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3. 对部分伴有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的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EMG)可辅助评估神经功能损害的范围和程度。


综合上述检查结果,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变位置、类型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从而区分是单纯椎间盘退变、神经根受压还是脊髓受累。这一系统、有序的诊断流程,不仅有助于避免误诊和漏诊,也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疗:

阶梯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颈椎病的治疗需遵循阶梯化与个体化原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病理类型及患者具体状况制定方案。通常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若效果不彰或神经损害进展,则需评估手术干预。


(一)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

对于大多数处于早期、症状较轻的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或称保守治疗)是基础且有效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改善功能,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1. 生活方式调整:这是治疗的基石。包括避免长时间低头、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屏幕高度、选择高度适中并能支撑颈部生理曲度的枕头。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颈椎的持续劳损。


2.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治疗及理疗,可有效缓解疼痛。

① 颈椎牵引:通过轻柔的拉力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力,缓解压迫症状。

② 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中频电疗等,利用物理能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放松肌肉、消炎镇痛。


3. 专业推拿与按摩:必须在专业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通过柔和的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切忌暴力或不当旋转,以免加重椎间盘损伤。


4.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①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是常用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② 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同样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但其作用机制更具选择性,在提供抗炎镇痛效果的同时,对胃肠道的刺激风险相对较低。

③ 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用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痉挛。

④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常用于辅助缓解肢体麻木等神经症状。


(二)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持续数月无效,或患者症状严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如肌肉力量明显下降、行走困难、大小便障碍)时,手术治疗将成为必要选择。其核心目标是解除对神经、脊髓的压迫,并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1. 前路手术(ACDF):这是最常用的术式之一。从颈部前方进入,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解除对脊髓和神经的压迫,然后植入骨块或 Cage(椎间融合器)并用钢板固定,使相邻椎体最终长成一个整体,实现永久稳定。

2. 后路手术:从颈部后方进入,主要通过扩大椎管的空间来为脊髓减压,相当于“给受压的脊髓松绑”。适用于多节段椎管狭窄或韧带肥厚为主的压迫。

3. 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情特别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进行前路和后路手术,才能彻底解除压迫并获得脊柱稳定。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越来越趋向微创化和精准化,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预防与康复:

守护颈椎健康的关键防线


预防颈椎病远比治疗更为重要,而科学康复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核心环节。两者结合,是维持颈椎长期健康的根本之道。


预防的关键在于减少日常劳损、维持颈椎稳定。保持正确姿势至关重要,尤其是使用电脑时让屏幕与视线平行,避免长时间低头,可显著减轻颈椎压力。每隔45分钟起身活动,做简单的颈部伸展,有助于缓解肌肉僵硬。夜间休息时,应选择高度适中、能支撑颈部生理曲度的枕头,以维持颈椎自然曲线。加强颈部肌肉锻炼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小燕飞”、颈部等长收缩等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更好地保护颈椎结构。此外,需避免颈部直接受冷风刺激,寒冷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诱发或加重症状。


若已出现颈部不适或正在康复阶段,规律、温和的锻炼尤为重要。康复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动作缓慢而稳定,切忌突然用力或大幅度转动。推荐的动作包括颈部前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活动及耸肩练习,这些动作有助于提升颈部灵活性、缓解肌肉紧张并促进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如在锻炼过程中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咨询医生。


将科学的预防习惯与合理的康复锻炼融入日常生活,是远离颈椎病困扰的有效途径。持之以恒地加以实践,不仅能改善颈部健康,也将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结语 


颈椎病虽是一种常见病,但并不可怕。它是一种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面对颈椎病,我们既无需过度焦虑,也不应忽视其早期信号。科学的认知是有效应对的第一步:了解其成因,识别其多样症状,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并理解阶梯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真正的健康管理在于日常。将预防意识融入生活细节,保持正确姿势、规律运动、避免劳损,是远离颈椎问题的根本。若已出现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遵循科学治疗方案并坚持系统性康复,同样至关重要。


最终,战胜颈椎病依靠的是持之以恒的自我健康管理与现代医学的有效结合。每一位关注自身健康的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用知识与习惯武装自己,拥抱无痛、自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Wang C, Tian F, Zhou Y, et al.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de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elderly, and in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young and adult population: a hospital-based clinical analysis. Clin Interv Aging. 2016; 11: 47-53.

[2] Jiang Y, et al. Global trends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Front Neurol. 2025;16:1541459.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4, 20(3): 323-338.

[4] Kelly MP, Savage JW, et al. Nonoperative modalities to treat symptomatic cervical spondylosis. Neurosurg Focus. 2008;25(6):E2.


作者:张国旺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