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这件小事,做错了真会伤身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8 20:15:07
总有一些朋友一天喝水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早上接的水,到了晚上还是那一杯水。相比之下,另一种人每十分钟不喝一次水就浑身难受。喝水这件每天都在做的小事,看似简单,实则藏着不少健康学问。喝少了会让身体拉响警报,喝多了也可能埋下隐患,到底怎样喝水才是科学的?
缺水可不只是觉得口渴的小事。喝水不足时,尿液会过度浓缩,这些物质容易结晶沉积,久而久之可能形成肾结石。研究表明,每日液体摄入≈1200 mL组与≥2300 mL 组比较,首次肾结石风险高出近2倍。
消化系统也会因缺水而出现问题。肠道需要水分来软化粪便、促进蠕动,一旦缺水,粪便会变得干结,容易引发便秘。一项对4.5万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每日总水分摄入 <1.2 L 者,慢性便秘患病率为38%,≥2.3 L者为12%。
而我们的血液会因水分减少而变得粘稠,流动速度减慢,这时,心脏需要更用力才能推动血液循环,这无疑会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来说,血液黏稠度升高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间接诱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伤害,你一定意想不到: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关于中老年人饮料消费与认知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喝水、喝茶、喝咖啡、喝牛奶都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而每日饮水量<1500 毫升(尤其是<500 毫升)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饮水不足会降低机体的认知能力。当身体丢失体重 2% 或更多的水时,视觉追踪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和注意力都会下降。
-
老人因口渴感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常常等到极度缺水才察觉;
-
这些人群更需要主动规划饮水,别等身体“喊渴”才行动。
“多喝水总没坏处” 是另一种常见的固有认知,但事实并非如此。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医学上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当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分,肾脏来不及排出,会导致血液中钠离子浓度被过度稀释,细胞因吸水而膨胀。若脑细胞膨胀,会引发颅内压升高,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2007年,美国曾有一名女子在 “喝水比赛” 中3小时内喝下了约7.5升水,最终因水中毒不幸离世。这并非极端个案,临床上常见因运动后猛灌冰水、减肥时过量饮水而送医的案例。
一是剧烈运动后一次性大量饮水的人,运动时身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还有电解质,单纯猛灌纯水会加剧电解质失衡;
二是肾功能不全者,肾脏排水能力下降,过量饮水易导致水分在体内蓄积。
澄清一个常见误区:健康饮水的关键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适量+分次”。就像给植物浇水,一次浇太多会烂根,少量多次才能被充分吸收,身体对水的需求也是如此。
关于每日饮水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膳食指南的建议,普通成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左右,约7-8杯(每杯200-250毫升)。但核心原则是“个体化调整”,就像穿衣服要根据天气调整,喝水也要看具体情况。
体重较重、活动量大会增加饮水量。比如运动员或高温作业者,每天可能需要 2500-3000 毫升水;而久坐办公室的人,按基础量饮用即可。气候也是重要因素,夏季出汗多需多喝,冬季干燥也不能减少太多。
不必为“没喝够推荐量”焦虑,身体自带“监测系统”——尿液颜色。淡黄色说明水分充足,深黄色需及时补水,无色透明则可能喝多了。这种自我监测比死记数字更实用。
饮食也会影响饮水量。如果当天吃了很多西瓜、黄瓜、番茄等含水量高的水果,或者喝了汤、粥,饮水量可以适当减少;反之,吃了辛辣、高盐食物(如火锅、腌制品),则需要多喝些水帮助代谢。
对不爱喝白开水的人来说,养成喝水习惯需要一点“小技巧”。在办公桌放一瓶水,手机设置每小时的喝水提醒,把喝水和日常动作绑定 —— 比如坐下工作前喝一口,接电话时拿起水杯。
很多人觉得喝水“没味道”难坚持,可以尝试喝30-40℃的温水,比冷水更易入口,也不会刺激肠胃。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杯也很有效,有人因为喜欢杯子的设计,会不自觉地多喝几杯。
实在不喜欢白开水的味道,可用淡茶、柠檬水、菊花枸杞茶替代,但要避开三个雷区:高糖饮料(如可乐、奶茶)会让人摄入过多热量,增加肥胖风险;浓茶和咖啡含有咖啡因,过量会利尿,反而可能加重缺水;蜂蜜水、红糖水含糖量高,没必要长期喝。
真正的健康喝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而是喝得刚刚好。
参考来源:
[1]Courbebaisse M, Travers S, Bouderlique E, Michon-Colin A, Daudon M, De Mul A, Poli L, Baron S, Prot-Bertoye C. Hydration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Nephrolithiasis: Specificities and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Nutrients. 2023 Nov 22;15(23):4885.
[2]Wang DC, Peng XF, Chen WX, Yu M. The Association of moisture intake and constipation among us adults: evidence from NHANES 2005-2010. BMC Public Health. 2025 Jan 31;25(1):399.
[3]Jiang X, Cui L, Huang L, Guo Y, Huang G, Guo Q.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verages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 Nutrients. 2023 May 15;15(10):2309.
[4]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女子参加喝水比赛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