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痛≠老寒腿!告别误解,升级你的膝关节健康认知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8 18:51:50
“一变天就膝盖就隐隐作痛,莫非就是传说中的‘老寒腿’?”这句话,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就成了许多家庭在阴雨天气或季节更替时常常提起的老话。
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把这种不适归咎于“天气变了”或者“受了寒”,甚至默默接受这是一种“上了年纪就会有的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你是否也曾悄悄疑惑:为什么膝盖偏偏成了身体的“天气预报器”?它真的只是一个不需要深入关注、熬一熬就能熬过去的小毛病吗?
事实上,老寒腿是一个民间俗称,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医学诊断名称。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在现代医学中非常明确的疾病——膝骨关节炎。这并不只是“寒气入体”那么简单,而是与我们关节软骨的日渐磨损、关节结构的退行性改变以及炎症因子的潜在活跃密切相关。每一次天气转变时的酸痛,其实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提醒——膝盖,正在经历着真实的生理变化。
今天,我们不再停留在“多穿一条裤子”这样的传统安慰中,而是希望和你一起,真正看懂你的膝盖:它为什么会痛?什么是骨关节炎?它如何悄悄改变我们的活动能力?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延缓进展,甚至平稳共存?让我们从理解开始,走出误区,用科学的认知守护每一次自由活动的美好。
李凯峰 主治医师
惠阳三和医院关节外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为何膝盖会“未老先衰”?
解析骨关节炎的幕后推手
作为人体最大且最复杂的承重关节,膝关节几乎负担着我们整个身体的重量。它不但需要活动,还要缓冲、转向、维持稳定——每一天,它都在无声地承担着巨大的机械压力。而关节表面那层光滑的软骨,就像是高级的“保护垫”,在骨骼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随着年龄增长、反复使用,甚至是先天的结构异常(比如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旧伤(如骨折、半月板损伤),或是其他关节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这层“保护垫”会逐渐变薄、变脆、甚至脱落。关节变得不再平滑,负重分配失衡,退行性改变也随之加速。
此外,寒冷和潮湿的环境虽不直接导致关节炎,却可以加重已有的症状。低温会使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弱,炎症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发更明显的疼痛和僵硬。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到阴雨天,膝盖就仿佛装了“天气预报器”。
值得警惕的是,膝骨关节炎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膝盖也开始“未老先衰”——比如爱在寒冬穿短裙薄袜的女性,膝关节长时间受寒,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喜欢久坐、缺乏锻炼、体重偏高的年轻人,肌肉支撑不足导致关节压力大增;还有常穿高跟鞋长时间站立的女性,不正常的力线持续加重髌股关节磨损……这些现代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为膝盖的早衰埋下伏笔。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根据《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它被定义为一种由关节软骨退变引起的疾病,特征包括软骨损伤、骨重塑和周围软组织炎症。它不仅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更会提升心血管事件、下肢静脉血栓等全身性健康风险。
因此,膝盖的“早衰”不是一个意外,而是多种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清这些隐藏的推手,我们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膝关节,延缓其退变进程——而这,恰恰是健康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生活方式到药物干预:
构建膝关节炎的科学防线
对膝骨关节炎的管理,早已不再是“疼了才治、不疼不管”的被动应对,而应是一场贯穿始终的主动守护。《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强调,骨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维持或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结构。
科学应对膝关节炎,需依据疾病发展阶段,采用系统而个性化的阶梯策略——从调整生活方式到必要时的药物干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1. 基础护理是基石:贯穿始终的“护膝法宝”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膝骨关节炎,破除误区,疾病的病程虽然是不可逆的,但是症状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控制和缓解的。
注意保暖
虽然寒冷并非“老寒腿”的根本病因,但低温的确会加重疼痛和僵硬。因此在天气转冷时,应特别注意下肢保暖,可穿着较厚的长裤、长袜,或佩戴透气舒适的护膝,避免膝关节直接受凉。即便在夏季,也建议用温水洗澡,空调环境下最好穿着长裤睡眠,或将膝盖部位覆盖保护,室温不宜低于26℃,以保持关节舒适。
鞋子和手杖很重要
选择合适的鞋子对膝关节保护非常关键。高跟鞋容易导致足踝不稳、改变正常力线,增加膝关节压力,甚至引发关节退变。建议日常穿着支撑良好、鞋底缓震的平底鞋,如需穿高跟鞋,应控制时间并及时更换。对于已出现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在行走时使用手杖或助行器,可有效减轻关节负荷、提升步态稳定性。
锻炼肌肉,避免错误运动方式
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增强肌力,还可改善关节灵活性。推荐进行低冲击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如股四头肌锻炼)及柔韧性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也有益,但需规范动作、避免过度屈膝。切记所有运动都应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循序渐进,以维持关节功能而不加重损伤。
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关节长期健康的基础。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控制高脂和高热量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蛋白质,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内。研究表明,减重可显著降低膝关节负荷,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是非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 药物治疗:科学镇痛,保护关节
当疼痛持续存在、影响日常活动时,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引入药物治疗。科学镇痛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更能打破“疼痛—不敢活动—功能退化”的恶性循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常用选择,其中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替布)能针对性抑制炎症介质,有效缓解肿痛,同时降低了传统抗炎药可能带来的胃肠道风险,更适合中长期疼痛管理,为患者坚持运动康复创造条件。
同时,关节软骨的营养补充也同样值得关注。例如氨基葡萄糖,作为软骨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长期补充可能有助于延缓软骨结构破坏、支持修复。它虽起效较慢,但安全性良好,常作为基础辅助治疗用于早中期患者。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选择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综合考虑患者疼痛程度、年龄、并发症及个体反应,真正实现“个体化用药”。从基础护理到合理用药,层层递进、多管齐下,我们才能真正为膝关节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守护自由活动的每一天。
远离疼痛:
迈向关节健康的长效管理
1. 物理治疗与关节腔注射:非药物的有力武器
早期骨性关节炎,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尤其适用于对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肿和改善功能为主,慢性期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功能为主。根据需要可选用热敷、冷疗、超短波照射、微波、经皮神经电刺激、水疗、蜡疗、中医传统疗法(针灸、艾灸、推拿等)等,对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有一定帮助。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缓解关节疼痛,同时在疼痛缓解的状况下进行适当的锻炼,每次强度不要大,逐渐增加锻炼的频率,强健肌肉及韧带。需要注意的,这些物理疗法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同时,患者也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关节腔注射治疗,包括:
● 糖皮质激素注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封闭针;
● 玻璃酸钠主注射,可以理解为关节内的润滑油,起效较慢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 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可能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和疼痛;
● 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可以起到抗炎、免疫调节、促进软骨修复等作用;
2. 外科手术治疗:重建功能,重获新生
当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外科手术是最终有效手段。指南强调阶梯化治疗,手术是最终阶梯。不同的疾病阶段可选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延缓疾病进展、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都会到外科手术治疗这一步,通过早期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锻炼习惯,能延缓疾病的到来,减缓疾病的进展,减轻疾病的症状,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总结
膝骨关节炎远非“老寒腿”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需要长期系统管理的退行性疾病。从科学保暖、选对鞋杖、合理运动,到体重管理、规范用药乃至阶梯治疗,每一步都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我们强调及早干预、全程关注,既重视症状缓解,也注重结构保护。通过科学认知与积极行动,患者完全能够提升生活质量,拥抱更自如的行走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4, 20(3): 323-338.
[2] Hsu H, Siwiec RM. Knee Osteoarthritis. [Updated 2023 Jun 26].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7884/
[3] Liles SC, Bley B, White DK.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versus exercise a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steoarthr Cartil Open. 202;6(2):100456.
作者:李凯峰 惠阳三和医院关节外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