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垃圾食品”大战,方便面和辣条谁才是真正的垃圾食品?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7 18:47:24
深夜加班,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脸上,翻开抽屉,里面静静躺着一包方便面。热水一冲,香气立刻扑面而来,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被安抚了。放学路上或者追剧打游戏时,一包辣条往往是“快乐的标配”。拆开包装,香辣味迅速弥漫开来,吃一口就停不下来。
但在很多家长眼里,这两样东西几乎就是“不健康”的代名词,经常被叫做“垃圾食品”。那么,它们真的都一无是处吗?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方便面和辣条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问题食品。
方便面的主体是小麦粉,能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和普通挂面相比,二者的主要营养成分差不多,只是在含量上有所差异。油炸型方便面中还有一定量脂肪,蛋白质含量有限。单独食用时,确实容易出现“能量充足但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垃圾食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饮食应多样化,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等多种食物类别,以确保营养均衡。假如在一碗方便面里加一个鸡蛋,配一把青菜或几块豆腐,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也得到补充,那么就可以实现日常饮食结构中‘谷类+蔬菜+优质蛋白’的平衡理念。
换句话说,方便面的本质问题并不是“垃圾”,而是“单一”。
关于方便面的健康安全问题,还有两个常见的质疑:一是方便面的保质期长,防腐剂是否过量?二是方便面是否致癌?
事实上,面饼是通过高温油炸或热风干燥的脱水工艺制成的,水分被大幅度降低,微生物难以生存。另外方便面里的调料包多采用真空包装和充氮方式保存,因此,它之所以能保存较久,靠的是干燥工艺和密封包装,而不是“防腐剂堆砌”。
“方便面会致癌”这一说法之前广泛流传,但目前科学证据并不支持。高温油炸食品确实可能产生丙烯酰胺等物质,但方便面中的含量远低于可能危害健康的计量水平,对人体不构成危害。一块面饼所含有的丙烯酰胺约为4.9微克,人对于丙烯酰胺的耐受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6~16微克,也就是说60千克的成人,每天不超过156微克就行。如果只考虑方便面,一个成人每天要吃超过31包才可能超标。
而味精(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钠等在符合国家标准剂量下使用也是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也明确指出,日常水平的味精摄入不会导致癌症。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如果长期把方便面当成主食,且不搭配其他食材,容易因为营养不均衡而增加慢性病风险,而不是“吃几顿就致癌”。
如果说方便面是一时救急的“无奈选择”,辣条则是很多人主动追求的解馋零食。它香辣、劲道,曾经五毛一包的小零食更是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那么它是否能像方便面一样洗清“冤屈”呢?
辣条的原料多为面粉或大豆组织蛋白,加工中加入大量食用油、辣椒粉、盐、糖和香辛料。而为了改善辣条的色香味形,还可能加入增味剂、甜味剂、抗氧化剂、香精等食品添加剂。
辣条的一个“硬伤”就是高油高盐。辣条的脂肪含量普遍高于20g/100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烹调油摄入量为一天25~30g。吃一包辣条相当于直接摄入了一天烹调油的推荐量,更别说有的人炫一包后根本停不下来,油脂摄入妥妥超标。过量摄入油脂不仅会增加肥胖风险,也会提高心血管疾病负担。
除了油,辣条的“咸”也是只要吃过就能感受到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日钠摄入应低于5克盐(约2000毫克钠),以市面上常见的辣条为例,一包106克的辣条,钠含量约为2900毫克,换算成食盐约等于7.4克。一包辣条下肚,就早已超过每日钠摄入推荐量了。
可以说,在高油高盐这个赛道上,辣条是“一骑绝尘“,的确不利于健康。然而,现在市面上找不到油盐不高的辣条,毕竟大家吃辣条都是奔着”又油又咸又辣“的重口味去的,辣条做成那样才能够得到大家的青睐。所以,想要健康的朋友,一定要控制吃辣条的频率和份量。偶尔解馋可以,每天一包真的不建议!
还有一个许多人在意的问题:辣条里的食品添加剂是否具有安全隐患?
实际上,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其使用的添加剂大多数是国家允许的合法食品添加剂。比如亮黄色的“辣油”可能来自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用来增加视觉刺激;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一种增味剂,酱油里也常用。只要在购买时选择大品牌,这个问题就不用太担心。真正的问题在于:小作坊产品存在超范围、超剂量添加的可能,这才是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司:方便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3.科普中国新媒体:太冤了!方便面真不是“垃圾食品”,这样吃营养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