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焦虑症不是“想太多”!这些真相你必须知道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7 10:59:53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焦虑” 似乎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学生们为学业焦虑,职场人群因工作压力焦虑,父母为孩子的成长焦虑…… 偶尔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它能促使我们积极应对挑战。但当焦虑情绪持续存在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就可能演变成焦虑症。然而,很多人对焦虑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其简单归结为“心理素质差”“想太多”,从而延误了干预和治疗。本文将为你揭开焦虑症的神秘面纱,介绍其常见表现、发病机制,帮助你识别焦虑症的早期信号。

李望田 主治医师


房山区良乡医院精神科

主治医师,主要擅长失眠,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及其它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治,曾参与多项临床抑郁症的科研工作。


焦虑症的常见表现:

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警报


焦虑症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焦虑症,其表现有所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信号。


从心理层面来看,持续的过度担忧是焦虑症最核心的表现之一。患有焦虑症的人常常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担忧难以控制,即使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也无法释怀。比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可能会对家庭、工作、健康等多个方面同时感到担忧,整日心神不宁。


除了心理上的困扰,焦虑症还会引发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这些身体信号往往是焦虑症的早期表现,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误解。


心慌、心悸是常见的身体信号之一。患者会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心跳不规律,仿佛心脏要跳出胸腔,有时还会伴有胸闷、气短的症状,就像有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在惊恐障碍患者中十分常见,他们可能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作,出现强烈的濒死感。


胃肠道不适也是焦虑症的“常客”。焦虑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的情况。很多人会把这些症状当作普通的肠胃病去治疗,却收效甚微,其实根源可能在于焦虑症。


此外,焦虑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肌肉紧张、颤抖等症状。这些身体和心理的信号相互交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不只是“想太多”那么简单


长期以来,人们对焦虑症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它只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是患者“不够坚强”“想太多”导致的。但事实上,焦虑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理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递质的失衡就是关键原因之一。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像信使一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调控着我们的情绪、行为、睡眠等多种生理功能。与焦虑症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serotonin(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丁酸(GABA)。


5-羟色胺是一种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的神经递质。当大脑中5-羟色胺的水平降低时,人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研究发现,很多焦虑症患者的大脑中5-羟色胺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去甲肾上腺素则与人体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当我们面临危险或压力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使我们处于警觉状态,以便做出快速反应。但在焦虑症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可能过于活跃,即使在没有明显应激源的情况下,也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患者出现心慌、紧张、恐惧等症状。


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能够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起到镇静、抗焦虑的作用。如果大脑中GABA的功能减弱或含量不足,就无法有效抑制过度活跃的神经信号,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除了神经递质的失衡,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也与焦虑症的发病有关。例如,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处理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核心区域,焦虑症患者的杏仁核往往过于敏感和活跃,会对一些无害的刺激产生过度的反应。前额叶皮层则具有调节情绪和抑制冲动的作用,焦虑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功能可能存在缺陷,无法有效调控杏仁核的活动,从而导致焦虑情绪难以控制。


遗传因素也在焦虑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焦虑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这说明焦虑症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但遗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童年经历、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童年时期遭受虐待、忽视、家庭暴力等不良经历,会增加成年后患焦虑症的风险。长期的生活压力,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困难、婚姻破裂等,也可能诱发焦虑症。此外,不良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不足等,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正确应对焦虑症:

早识别,早干预


了解了焦虑症的常见表现和发病机制后,我们就能更好地识别焦虑症的早期信号,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当出现持续的过度担忧、频繁的身体不适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我们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心理评估等方式,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焦虑症状。药物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焦虑,常用的药物有舍曲林、文拉法辛等。舍曲林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焦虑症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较少的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文拉法辛则是一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除了调节5-羟色胺水平外,还能通过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来进一步缓解焦虑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用药或停药。


结语 


焦虑症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但当焦虑情绪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时,我们必须正视它。通过了解焦虑症的常见表现和发病机制,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早期信号,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贾竑晓,李雪,尹冬青,等.广泛性焦虑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现代中医临床,2023,30(06):21-27.

[2]吴文源, 魏镜, 陶明.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31): 2174-2181.

作者:李望田 房山区良乡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