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失眠,医生揭秘情绪紊乱导致的“睡眠大劫案”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7 10:44:29
国外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
妻子:吉姆,我又一宿没睡着。
丈夫:你没试试医生教的数数的方法吗?
妻子:试了,我数到487865.
丈夫:然后你睡着了吧?
妻子:不,这时天已经亮了!
顾成宇 主任医师
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身科主任
浙江省“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临床负责人
浙江省健康人才发展协会会员
东京奥运会、杭州亚运会、陕西全运会医疗保障专家
原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杭州)精神科科主任
曾获中国医师协会“爱心大使奖”医师荣誉称号,杭州市优秀副主任医师称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浙江省转化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心理卫生学会委员,浙江省精准医学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委员,浙江省双相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财经大学特聘心理专家、浙江农林大学特聘心理专家。杭州师范大学英文授课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授课老师。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省医学会课题1项,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教科书1部。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论文10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并被陆林院士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教科书收录。
擅长:失眠、抑郁、焦虑、躁狂、双相、厌学、网瘾、叛逆、戒烟、戒酒、疼痛、更年期综合征、记忆减退等;尤其擅长疑难杂症。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新疆、甘肃等甚至美国、中国香港患者慕名就诊不计其数。
失眠的定义与症状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并且影响日间功能或引起躯体不适的一种主观体验;且达到一定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并且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成人入睡潜伏期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小时),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并且必须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或日间的痛苦体验。失眠引起的日间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焦虑情绪等。
失眠与情绪紊乱的复杂关系
失眠是非睡眠专业临床医生遇到的最复杂的睡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当患者出现日间症状时,它就会变成失眠障碍,从而变成一天24小时的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失眠继发于其他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和双相障碍等情绪紊乱障碍。
睡眠障碍或睡眠紊乱是多种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失眠与精神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失眠和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约90%的抑郁症患者、80%的躁狂症患者和约70%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失眠问题。
研究显示,情绪障碍相关特质的个体在多个睡眠指标上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失眠尤为突出,且普遍存在夜间型特征,即倾向于晚睡晚起。这种睡眠模式的紊乱可能进一步加重情感障碍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失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由于失眠和精神疾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双向作用,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对于失眠者,要注意抑郁和焦虑的核心症状 ,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
1. 安眠药的使用与局限当前不少在医疗机构门诊的失眠患者,很多医生都未把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作为诊疗的重要目标加以考虑。许多共病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慢性失眠患者,大部分长期使用安眠药(如苯二氮卓类、佐匹克隆),使得失眠和精神障碍陷入恶性循环。长期使用安眠药还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耐药性,不仅耽误更重要的原发抑郁、焦虑和双相障碍等的治疗,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嗜睡、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诱发痴呆的风险等。
2. 抗抑郁药的应用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抗抑郁药可以同时改善失眠和焦虑抑郁症状。例如,舍曲林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过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血清素)的水平,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文拉法辛是一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通过调节这两种神经递质的水平,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同时改善睡眠质量。这些药物通过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从而改善失眠症状,还可以减轻日间疲劳、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消极自杀等抑郁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拯救患者的生命并改善社会功能等。尤其是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例如米安色林等,焦虑、抑郁、失眠一起治疗。
3. 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对于双相障碍、重度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失眠患者,抗精神病药可能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例如喹硫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水平,有效控制躁狂和抑郁、焦虑症状,同时改善睡眠质量。喹硫平的副作用相对较少,适合长期使用,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失眠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I)最为常用且效果显著。CBT-I通过纠正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和错误认知,帮助其建立规律作息和良好睡眠环境,核心内容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和放松训练。此外,心理动力疗法通过探索心理创伤或长期压力等潜在因素,解决失眠根源问题;正念冥想则通过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帮助患者更容易入睡。这些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结语
失眠并非仅仅是睡眠问题,它与情绪紊乱之间存在着复杂且深刻的联系。从临床实践到科学研究,我们不断发现,失眠与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呼吁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打破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全面认识失眠背后的情绪问题。失眠与情绪紊乱的治疗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我们有信心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Paul Harrison,Philip Cowen,Tom Burns,etal. Shorter 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 The seventh editon.[2] Laura Weiss Roberts,M.D., MA,etal.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Textbook of Psychiatry.The seventh editon.[3] Hannah K Dollish ,Mariya Tsyglakova ,Colleen A Mc Clung Circadian rhythms and mood disorders: Time to see the light .Neuron.2024 Jan 3;112(1):25-40.[4] Kamyar Keramatian , Nellai K Chithra , Lakshmi N Yatham The CANMAT and ISBD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Summary and a 2023 Update of Evidence.Focus (Am Psychiatr Publ) .2023 Oct;21(4):344-353.[5]Axelsson J, van Someren EJW, Balter LJT. Sleep profiles of different psychiatric traits. Transl Psychiatry. 2024 Jul 12;14(1):284.[6]李雨濛,王怡冰,申华,等.抑郁焦虑障碍伴失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5,20(06):940-944.[7]陈镕,郭先菊.失眠与人格障碍相关研究进展[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4,38(06):475-479.[8]景平平, 傅松年.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关联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4, 14(3): 1901-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