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烟草依赖:大脑被劫持的慢性病!戒不掉烟或许不是你的错 |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频道2025-07-12 14:24:46

为什么有人宁肯缩短10年寿命,也戒不掉手头那支烟?


"意志力太差""习惯难改"——这是多数人对戒烟失败者的评价。但真相远比这残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年版)》中第34条明确提出: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时可寻求专业戒烟服务。其实,这种很多人罹患且不自知的疾病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国际疾病目录(ICD-10编码:F17.2),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需专业治疗的慢性病!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点起一根烟“提神”,浑然不觉吸烟已成日常;很多人无数次戒烟失败,在家人失望的指责声中无奈地懊悔。可他们不知道:不是不想戒,也不是戒不掉,而是他们的大脑早已被尼古丁“劫持”——神经受体被改造、奖赏回路被绑架,单靠意志力对抗,如同赤手空拳挡子弹。


在这篇文章中,CHTV将带你拨开迷雾:“戒烟难”的根源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场大脑的“生化战争”


为啥戒烟那么难?

——大脑如何被尼古丁“绑架”


当你点燃一支烟,尼古丁只需7秒就能突破血脑屏障,直抵中枢神经。它像一名狡猾的“伪装者”,模仿大脑天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精准绑定神经元上的α4β2受体。


这一刻,大脑的奖赏回路被强行激活,多巴胺如同“开闸放水”,瞬间涌遍神经回路。你会觉得紧绷的神经松了些,烦躁的情绪淡了点,甚至生出“抽支烟真舒服”的错觉——但这不过是尼古丁设下的陷阱:它用短暂的愉悦,换你对它的终身“供养”。


大脑很快会适应这种“外来补给”。为了平衡尼古丁的持续入侵,神经元上的受体开始“扩招”,就像饿极了的人需要更多食物,这些受体对尼古丁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旦停止吸烟,受体“吃不饱”,大脑就会拉响警报:焦虑感像潮水般涌来,手抖、心慌、注意力涣散接踵而至,甚至坐立难安到无法工作——这就是“戒断综合征”,和某些药物成瘾的戒断反应惊人地相似。此时你掏烟的动作,早已不是“选择”,而是被生理本能推着走的“自救”。



更难挣脱的是无形的“心理锁链”。加班赶工卡壳时,点支烟仿佛思路就通了;和朋友闹矛盾时,抽根烟好像怒气就消了——这些场景反复出现,大脑会悄悄给“抽烟”和“解压”画上等号。就像条件反射实验里的狗听到铃声会流口水,你下次再遇到压力,手会下意识摸向烟盒,哪怕心里清楚“抽烟解决不了问题”,身体却已形成了肌肉记忆。


社交场合的推波助澜更让依赖加深。酒桌上的“不抽就是不给面子”,影视剧里主角夹烟时的“酷飒”镜头,甚至大学宿舍里那句“不抽根烟不算融入集体”,都在悄悄给吸烟行为贴标签。这些外界信号和尼古丁的生理诱惑叠加,让“戒烟”变成了一场对抗本能、习惯和社交规则的硬仗。


更令人警惕的是,依赖的门槛远比想象中低。研究发现,即使每天只抽1~4支烟,也有近67%的人会出现明显的尼古丁依赖症状;而每周吸烟小于1次的人中,也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上瘾!


别再以为“抽得少就没事”,尼古丁的“绑架”从第一口就已开始,只是它太擅长用“舒服”“放松”做伪装,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它的“俘虏”。


戒不掉烟,后果有多可怕?

——健康全面崩塌


很多“老烟民”身体出了问题才想到戒烟,殊不知烟草依赖带来的伤害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地震”,而是慢慢啃噬身体的“白蚁”,从肺到脑,从血管到生殖系统,悄无声息却破坏力惊人。


最直观的伤害藏在胸腔里。烟草燃烧产生的烟焦油会像墨汁渗入宣纸一样,牢牢黏在肺泡上,让这些本应轻盈舒展的“小气球”逐渐硬化、失去弹性。很多老烟民说自己“爬三楼都喘”,其实是肺功能在发出求救信号:慢阻肺的阴影已悄然逼近,而吸烟者罹患慢阻肺的风险比常人高15倍。更可怕的是,烟雾中69种明确致癌物会持续刺激呼吸道黏膜,让肺癌风险飙升——数据显示,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5-30倍,且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风险就像滚雪球般增长


血管里的危机同样致命。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会抢走红细胞里的氧气,迫使心脏疯狂“加班”泵血;尼古丁则像鞭子一样抽打血管,让血压飙升、动脉硬化加速。这就是为什么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常人高2-4倍,中风风险更是直接增加1.5倍——每一口烟,都是在给血管“埋地雷”。


大脑的退化更隐蔽却更致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证实,吸烟会加速脑萎缩,让记忆力、注意力像被砂纸打磨过一样逐渐衰退,年轻人吸烟会直接拖慢大脑发育,老年人则可能提前遭遇阿尔茨海默症的侵袭。


一位网友直言吞云吐雾时,你的脑细胞正在批量死亡。



对生殖系统的伤害则藏在生活细节里。女性吸烟会让皮肤加速老化、激素紊乱,孕期接触尼古丁更是会威胁胎儿发育,增加低体重儿、早产的风险;男性吸烟可能影响精子质量,让“生娃难”雪上加霜。而糖尿病、白内障、牙齿松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背后也常有吸烟的影子——烟草就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伤害从不只针对吸烟者自己。家人在厨房闻到的烟味、孩子触摸沙发沾上的烟渍,都是健康隐患:二手烟暴露30分钟,非吸烟者的心脏血流就会明显下降;三手烟残留在衣物、家具上,会让儿童哮喘、白血病的风险显著升高。这哪里是“个人习惯”,分明是把全家人拖入健康陷阱。


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年阶段(约30至69岁),吸烟者的死亡率是其他方面条件相似的不吸烟者的2至3倍,由此导致其平均寿命减少约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显示,美国每3例癌症死亡就有1例与吸烟相关。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则指出,在30岁时戒烟的人会比同龄吸烟人群的预期寿命延长10年40岁戒烟延长9年,50岁戒烟延长6年,60岁戒烟也可延长3年。


图源:2014;370(1):60-8.


别再觉得“抽了这么多年都没事”,身体的“崩塌”从来不是瞬间发生的,当咳嗽变成常态、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或许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止损时机。


被烟瘾困住?

这几招科学“破局”法,比硬扛靠谱10倍


和烟较劲的人有很多,每一位烟民都不孤单——不是意志力不够,而是用错了方法。美国CDC汇总多项队列研究结果指出:未接受任何药物或行为干预的吸烟者,1年戒断率仅3~5%;另一项研究则表明,不经药物辅助的情况下,戒烟一年内的复吸率高达95%。把烟草依赖当成“习惯问题”硬扛,就像不用胰岛素治糖尿病,方向从一开始就偏了。


对付这种慢性疾病,医学早已备好了“武器库”。首推处方药伐尼克兰,是一种α4β2神经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部分激动剂,能牢牢占住尼古丁的“绑定位置”,让它没法再刺激多巴胺分泌。数据显示,伐尼克兰的短期戒断率较安慰剂提升3.21倍,长期戒断率提升2.06倍。另一类处方药安非他酮则擅长“调节情绪”,它能减少大脑对多巴胺的回收,帮戒烟者缓解戒断时的抑郁、烦躁,让“戒烟=痛苦”的感受淡很多。如果烟瘾不算太重,非处方药里的尼古丁替代品(比如贴片、口香糖)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像“缓释胶囊”一样慢慢减少身体对尼古丁的渴求,避免戒断时的“抓心挠肝”,而且药店就能买到,不用跑医院。


光靠药物还不够,生活里的“小调整”能帮大忙。想抽烟时别硬憋,试试嚼块无糖口香糖——嘴巴动起来,注意力就从烟上移开了;或者起身快走5分钟,运动产生的内啡肽,本身就是天然的“解压剂”。更重要的是切断那些“触发点”:把家里的烟灰缸收起来,学会坚定地和总递烟的朋友说“不”。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其实是在打破“看到烟就想抽”的条件反射。


还有个实用技巧叫“延迟满足”:早上醒来习惯性摸烟?告诉自己“吃完早饭再抽”;饭后想点一支?改成“刷10分钟手机再说”。别小看这几分钟的延迟,它能让你慢慢夺回主动权,发现“不立刻抽也没那么难受”。如果这些方法还不够,别忘了身后有专业支持:全国24小时戒烟热线400-888-5531,打过去就能查到离家最近的戒烟门诊,那里的医生会根据你的烟瘾程度,定制包括药物、心理辅导在内的“组合方案”。



其实戒烟就像解一道复杂的题,硬靠“死磕”不如找对“公式”。烟草依赖既然是病,就该用治病的思路来应对——既不高估意志力的作用,也别低估科学方法的力量。那些成功戒烟的人,往往不是“毅力超人”,而是懂得借助专业力量的“智慧者”。


结语:早行动,就是赢家


烟草依赖不是性格缺陷,而是需要治疗的慢性病。太多人困在“戒不掉就是没本事”的自我否定里,却忘了:高血压患者不会因吃降压药而羞愧,糖尿病患者不会因打胰岛素而自责,烟草依赖者寻求专业帮助,同样是对健康的负责。这种认知的转变,比“今天开始戒烟”的誓言更重要——它让你跳出“和自己较劲”的怪圈,学会像对待其他慢性病一样,用理性而非情绪应对。


参考文献:

[1] ICD10Data.com. 2025 ICD-10-CM diagnosis code F17.2: nicotine dependence [Internet]. New York (NY): ICD10Data.com; 2024 [updated 2024 Oct 1; cited 2025 Jul 11].

[2] Jiloha RC. Biological basis of tobacco addiction: Implications for smoking-cessation treatment. Indian J Psychiatry. 2010;52(4):301-7.

[3] Valentine G, Sofuoglu M. Cognitive Effects of Nicotine: Recent Progress. Curr Neuropharmacol. 2018;16(4):403-414.[4] Fasakin OW, Oboh G, Ademosun AO. The prevalenc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oxicity of Nigerian psychoactive plants. Comp Clin Path. 2022;31(5):853-873.

[5] Shiffman S, Gritz ER, Kassel JD, et a, editors. Handbook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 5th ed.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22.

[6] Brooks AC, Henderson BJ. Systematic Review of Nicotine Exposure's Effects on Neural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Brain Sci. 2021;11(2):172.

[7] 王雪娇. 尼古丁戒断综合征的性别差异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心理学进展, 2021, 11(1), 249-257.

[8] Oliver JA, Foulds J. Association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 Frequency and Tobacco Use Disorder in U.S. Adults. Am J Prev Med. 2021;60(5):726-728.

[9] Lubin JH, et al. Cumulative cigarette smoke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never smokers: a pooled analys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ung Cancer Consortium. J Natl Cancer Inst. 2023;115(2):181-190.

[10] Carter BD, et al. Smoking and mortality—beyond established causes. N Engl J Med. 2015;372(7):631-640.

[11] He Y, Qian DC, Diao JA, et al. Predic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risk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cross smoking behaviors. medRxiv [Preprint]. 2023 Apr 5:2023.04.04.23288086.

[12] Wojnar M, Wierzbiński P, Samochowiec J, et al. Management of nicotine dependence in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 recommendations of the Polish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part I. Psychiatr Pol. 2024 Jun 30;58(3):403-418.

[13] Shah RS, Cole JW. Smoking and stroke: the more you smoke the more you stroke.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10 Jul;8(7):917-32.

[14] Jha P, Peto R. Global effects of smoking, of quitting, and of taxing tobacco. N Engl J Med. 2014;370(1):60-8.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bacco: health benefits of smoking cessation [Internet]. Geneva: WHO; 2024 [cited 2025 Jul 11].

[1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alth effects of cigarettes: cancer. [2024-09-17].[17] Tobacco Use and Dependence Guideline Panel. Treating Tobacco Use and Dependence: 2008 Update. Rockville (M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May. 

[18] 付延鑫, 纪思禹, 高胜寒, 等. 不同种类戒烟药物戒烟效果的网状荟萃分析.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3, 9:674-9.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辰,肖丹.中国临床戒烟指南(2015年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