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护牙即护身,口腔疾病真的是小问题吗?| 健康素养66条

CHTV百姓健康2025-03-18 22:43:19



为推动健康知识传播、全面提升民众健康意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协同CHTV新媒体传播委员会日前启动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科普传播工程”。“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

本周主题为第41条:保护口腔健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不料忽得齿疾,沉绵岁月,又值改岁,一番应接,遂失初约。”南宋诗人陆游在《与僧仲玘八札》中记载的这段文字,道尽了牙疾对生活的侵蚀——这位写下万首诗作的文豪,竟因牙疼反复发作,连岁末交际都难以应付。

八百年后的今天,“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俗语广为流传。这句看似幽默的调侃,却无意中暴露了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知悖论:一方面,人们没有重视口腔疾病,认为它不过是小小的不适;另一方面,却又对其带来的剧烈疼痛深感畏惧,甚至将其视为难以承受的折磨。这种矛盾的认知,恰恰反映出大众对口腔健康重视不足的现状。

图:Pexels


01

别小瞧了口腔疾病!

现代医学已打破了多数人对于口腔疾病的认知误区:当牙龈红肿、牙槽骨吸收、牙周袋悄然形成时,这些看似局限于口腔的病变,实则是全身炎症的“烽火台”,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02

牙周炎与血糖的双向博弈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中的细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当口腔卫生不佳时,细菌会在牙齿周围堆积,引发炎症。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健康人,且牙周炎越严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越高。

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温床”,加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牙周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难控制。数据显示,患有牙周炎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1.24倍。

03

口腔疾病与心血管健康


口腔内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能够通过血液循环“潜入”全身各处,引发炎症反应,逐步推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从而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一项发表在《牙科学杂志》的研究表明,缺牙数目较多(少于10颗)的个体,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大幅攀升。这是因为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让细菌趁机侵入血液,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为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推波助澜”。

04

消化道的“多米诺效应


口腔作为消化道的“前沿阵地”,与消化系统联系紧密。牙齿缺失或咀嚼功能受损时,食物无法被充分磨碎,加重胃肠的消化负担,导致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口腔中的致病菌,如幽门螺杆菌(Hp),更是消化道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牙周炎患者的菌斑中,Hp的检出率远高于健康人群,口腔中的Hp很可能是胃部感染及再感染的重要源头。

此外,口腔微生物可通过血液循环或吞咽进入消化道,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炎症性肠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


05

后代“继承”的健康隐患


口腔疾病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自身,甚至可能波及下一代。研究表明,牙周炎孕妇的早产风险(孕32周前)是健康孕妇的3-7倍,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期死亡率显著上升。这是因为牙周致病菌释放的炎性介质能穿透胎盘屏障,引发子宫异常收缩和胎膜早破。

更值得警惕的是,重度牙周炎孕妇的羊水中可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DNA片段,这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能干扰胎儿神经管闭合,导致脑部先天缺陷风险增加。

此外,孕妇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可通过共用餐具、亲吻等途径定植于新生儿口腔,使婴幼儿早期龋病发生率提升。

图:Pixabay


06

从日常做起,守护口腔健康


口腔疾病看似局部问题,但其影响却可能波及全身。因此,从日常做起,守护口腔健康,是预防全身疾病的重要一环。

图:Pixabay

正确刷牙:每天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成年人推荐使用水平颤动拂刷法,儿童则适合圆弧法;


清洁牙间隙:牙线是清洁牙间隙的“神器”,能够有效去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进食后漱口:餐后、吃零食后及时漱口,也能清除口腔内残留的食物,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口腔检查:成年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牙齿缺失的患者应在3个月后及时进行义齿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学龄前儿童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养成良好习惯: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刷牙杯,牙刷应保持清洁,每3个月更换一次,刷毛卷曲时应立即更换;减少高糖食物和碳酸饮料的摄入,避免不良习惯如嚼槟榔、吸烟和过量饮酒,也能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的风险。

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刷牙、定期拜访牙医,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是为全身健康编织的“安全网”。正如陆游笔下“失约”的遗憾提醒我们:健康的牙齿不仅是品味美食的工具,更是健康底气。

毕竟,一口好牙的馈赠,远不止于微笑时的自信,更是身体为我们悄悄积攒的“健康利息”。

参考文献
  1. Jelena Jaćimović, Srinivasan Narasimhan, Venkateshbabu Nagendrababu, et al. Tooth Loss i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es[J]. Journal of Endodontics (2024). DOI: 10.1016/j.joen.2024.06.012.
  2. Wanhong W, Changchang Y, Ping H.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s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preterm birth and low-birth-weight infants]. Hua Xi Kou Qiang Yi Xue Za Zhi. 2017 Oct 1;35(5):527-532. Chinese.DOI: 10.7518/hxkq.2017.05.016.
  3. Yang K, Li Y, Zhou X.Overview of researche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 oral cavity and stomach [J]. Hua Xi Kou Qiang Yi Xue Za Zhi. 2014 Jun;32(3):314-8. Chinese. DOI: 10.7518/hxkq.2014.03.025.
  4. 陈骏 何祥一 吴凌莉 车团结. 幽门螺杆菌口腔定植和胃肠疾病的关联性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1.04.004.